运动系统畸形病的分析治疗

/ 2

运动系统畸形病的分析治疗

全世昆

全世昆(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6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34-02

1先天性肌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颈部和头面部向患侧偏斜的畸形。

1.1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系臀位产,产伤及牵拉等因素导致胸锁乳突肌损伤出血,血肿机化,挛缩而形成。此外还有子宫内、子宫外感染,遗传及动静脉栓塞而至肌坏死等,但少见。

1.2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后,一侧胸锁乳突肌已经有肿块,但不易辨认,生后10天~2周肿块变硬,不活动,呈梭形。5~8个月逐渐消退,胸锁乳突肌纤维性萎缩,变短,呈条锁状,牵拉枕部并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面部健侧饱满,患侧变小,眼睛不在一个水平线,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1.3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显著。成年后则许多外形与功能难以恢复正常。

1.3.1手法矫正复位新生儿确诊后,轻柔热敷按摩,适度向健侧牵拉头部,睡眠可用沙枕固定。随着患儿生长,手法板正力度增加,枕部旋向健侧,下颌向患侧,每天数次扳正,坚持不懈,多数可获满意疗效。

1.3.2手术疗法一般采用锁骨骨近端一横指处,做横切口,对1~4岁患儿,病情轻者,仅切断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及胸骨头,术后应用颈围领保持于略过矫正位,拆线后教育患儿下颌向患侧,枕部向健侧。对年龄4岁以上,斜颈严重者,除切除该肌锁骨和胸骨头2cm及软组织挛缩外,须沿乳突沿胸锁乳突肌切口,切除所有紧张的软组织,直至该肌完全松解。缝合伤口,头置于矫正位,头颈胸石膏固定3~4周。术中勿损伤膈神经,颈总动脉,颈内和颈外静脉。12岁以上患者,面部畸形重,矫形后面部畸形常难以恢复,甚至出现复视,应慎重选择手术。

2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临床小儿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诊断和治疗也比较困难。我国北方发病率比南方高,此病单侧发病率高于双侧,左侧多于右侧,女性多于男性,女:男约(4~6):1。

2.1临床表现

2.1.1出生至1岁前症状不明显,但有以下体征时应特别注意①一侧下肢呈外旋状,活动减少。②为患儿更换尿布或活动髋关节时,在髋关节部位闻及弹响音。③患侧腹股沟纹深而位高,双侧大腿皮纹数目不一,臀纹或大腿皮纹不对称。患侧皮纹较建侧深。④患侧下肢呈伸直或屈髋位,髋关节外展受限。⑤Ortolani试验阳性。此试验对出生至3个月以内的患儿是较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方法。⑥Barlow试验阳性。此试验为Ortolani试验的补充,用于试验新生儿髋关节是否稳定,借此可以发现一种尚未脱位,但以后可能出现的一种髋关节脱位。⑦蛙式试验阳性。提示髋关节外展外旋受限。⑧Allis征阳性。检查时双侧髋、膝关节屈曲90°,两腿并拢,双足跟对齐,单侧脱位时,患侧膝关节平面低于健侧。

2.1.2行走以后的患儿症状较明显,并逐渐加重①单侧髋关节脱位呈短肢跛行步态,双侧髋关节脱位呈摇摆步态,即所谓的鸭步。②走路易摔到。股内收肌紧张,患侧髋关节外展活动受限。③患侧臀部扁而宽,股骨大粗隆突起或上耸,股三角空虚。如单侧髋关节脱位,表现患肢短缩,骨盆向健侧倾斜,脊柱侧弯。双侧髋脱位表现为会阴部增宽,臀部后蹶,腹部前凸增大。④Allis征阳性。⑤望远镜试验阳性。患儿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沿下肢纵轴上推,另一手放在同侧大粗隆部,脱位有活塞样活动感,为望远镜征阳性。⑥Trendelenburg征阳性,亦称髋关节承重试验阳性。⑦卡普兰交点。指双侧大粗隆与同侧髂前上嵴的延长线交点,正常人卡普兰交点位于脐上中点。单侧髋脱位此交点位于脐上或脐下对侧;双侧髋脱位交点位于脐下。

2.2治疗

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矫正畸形,恢复髋关节的正常结构,为髋关节的健康发育提供条件,推迟或避免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2.2.11岁以内患儿此期为治疗的最佳时机,如在婴儿期发现,只需保持双髋关节屈曲、外展6~8周,年龄超过6个月的完全性脱位,须手法复位后用外固定支架维持关节稳定。

2.2.21~3岁患儿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每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总疗程为1年左右。若手法治疗失败,可尽早手术治疗。为防止发生股骨头坏死并发症,手法复位前可以有选择地牵引或行内收肌切断。

2.2.33~5岁的患儿以手术为主。术前应先行牵引2~3周,在切开复位的基础上,纠正髋臼与股骨近段的畸形。常用的手术方法有Salter截骨术或Pemberton截骨术。

2.2.46~12岁患儿首先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术3~5周,术中充分松解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行股骨近段短缩和旋转截骨术,清理关节内的病变组织。复位后牢固缝合关节囊。骨盆截骨术成为常用的方式,包括Chiari截骨术、骨盆三联截骨术。

3脊柱侧凸

3.1临床表现

脊柱侧凸,原因不明者80%,多数为姿势性的,男孩较少。早期畸形不明显,亦无脊柱结构变化,易于矫正,然而往往易被忽视。10岁以后,椎体第二骨骺发育迅速,1~2年后侧凸明显,凸侧肩高,凹侧肩低,易被识别。严重者可继发胸廓畸形,胸腔容积缩小,引起气短、心悸、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内脏功能障碍。脊柱侧凸长期得不到有效得治疗,可出现脊髓神经牵拉或压迫得症状。

3.2诊断

根据临床诊断,脊柱侧凸易于确诊。通过X线检查可排除脊椎肿瘤、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

3.3预防与治疗

功能性脊柱侧凸以预防为主,学龄儿童应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背及腹肌、髂肌和肩部肌肉锻炼,轻者自行矫正,不需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没有异常结构,可穿戴支架或有螺旋的短夹克衣,预防畸形发展。患儿长至12~16岁即青春生长期,畸形容易恶化,应严密观察,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于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畸形持续发展,有持续性疼痛及脊柱不稳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慧娟.运动员动机气氛感与运动自信心来源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123-125.

[2]赵红宇,于宏伟,王成林.Arnold-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125例手术治疗疗效评价[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年01期.

[3]刘义,向阳,王桂龙,丁茹虎.Chiari畸形合并夏科氏关节病一例[A].2006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