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赵潇

山东亿华天土地房地产评估勘测规划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各种项目的不断开发建设,人们的土地产权保护意识逐渐提升,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每个国家都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同时土地又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而保护退敌产权的意义重大。只有建立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才能切实保护好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针对建立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产权保护;核心;土地管理模式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用地状况逐渐紧张,因而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一项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土地拥有者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事件频发,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因而必须要更加注重土地产权保护,建立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新型土地管理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土地产权保护与土地管理的概述

1.土地产权保护

土地产权保护,就是根据我国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保护土地所有者以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土地所有权就是维护国家的土地资源,保护土地使用权就是就是通过法律或者经济等手段保护经营、收益等合法权利。我国对于土地产权保护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比如产权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依法享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严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非法侵犯正当的土地产权,一旦遭受侵害,可以依法进行诉讼并获得相应的赔偿[1]。

2.土地管理

所谓土地管理,就是我国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或者技术等一系列综合手段,维护土地制度,协调土地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从而确保更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一般主要是政府或者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之内,组织单位、个人及社会机构对土地进行占有和使用,工作根本目标是保护我国的土地公有制度。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调整土地关系,保障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二、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包产到户的土地政策,并且随着近年来全面改革开发政策的施行,使得我国的市场更加广泛,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文化思想方面都得到了创新发展,比如《宪法》的几次修订和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提出都深刻地影响着土地管理模式。

1.修订宪法对土地管理的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一些漏洞,很多土地被浪费,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的发展水平低,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随着新一轮《宪法》的修订,政府更加注重土地管理问题,详细地划分了土地使用权和产权,有效地扭转了土地管理模式落后的局面,尤其是更加关注开发商对人们私有土地的强制占用行为,给予了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

2.科学发展观对土地管理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伟大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统领之下,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更快,但出现了很多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尤其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后,为了过度追求GDP增速,采用了不顾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在能源消耗和盲目用地的情况下,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而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尤其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被提上了新的战略高度,这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2]。

三、构建以产权保护为核心土地管理模式的策略

我国政府非常注重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土地权益进行保护,但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计划难以真正的落实下去,并且直接管理还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只会出现各种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再加上人们对土地使用权继承问题的热议等,因而实行以产权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保障人民合法土地权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强化制度管理

法律是用来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因而为了更好地开展土地管理工作,制约那些侵害合法土地权益者,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推动管理法律制度体系。我国宪法对土地所有制原则进行了规定,必须是国家与集体的二级土地所有制,之后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又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进行了规定,近年来我国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土地确权工作和加快土地流转的行政法规,同时对各种产权纠纷的解决也更加关注,有效地保障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深入落实土地实名制登记制度,切实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明确归属权问题,针对各种纠纷应该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及时进行土地问题咨询服务和矛盾的处理[3]。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管理方面依然会暴露出各种新问题,因而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真正满足实际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土地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以土地有偿使用为根本原则,注重土地流转

我国人口众多,但拥有土地资源的人们却不多,因而为了促进城市建设的繁荣稳定,就应该构建以土地有偿使用为根本原则的土地管理模式,这样有助于引导人们认识到土地是一项非常珍贵的资源,应该要注重节约和保护,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使用。要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内容是土地资源的使用权,不是对所有权的变更,通过土地的有偿使用就能确保土地能够按照市场价来确定,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土地所有权,更好地对土地进行优化整合,有效地保护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益,以市场价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出价,不会出现价格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发展[4]。

3.以保证农民合法权益为中心,规范土地征用工作

农民拥有的土地资源主要分为宅基地和耕地,对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渠道。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再加上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数量剧增,这就会出现征用农民用地的问题,无论是耕地还是宅基地都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因而新型土地管理模式必须要以保证农民合法权益为中心。土地管理工作一定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征地工作要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不能非法占用土地或改变土地用途,更不能以暴力拆迁的形式侵占土地,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土地合法权益[5]。

结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各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的情况下,土地征用占用的行为会更多,因而一定要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各级政府要在法制化轨道上,构建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规范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征用等各项工作,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护合法土地权益,保障我国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璐岍.农地征收冲突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以村级农地产权界定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设计[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01):45-48.

[2]杜莹.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2):26-31.

[3]陈利根,张金明.城乡统筹一体化与土地法的协同创新——土地法的体系化立法模式构建[J].河北法学,2013(09):16-23.

[4]叶红玲.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什么——从十八年的土地管理史看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政策的发展变化与核心趋势[J].中国土地,2014(11):5-11.

[5]杭艳红,石磊.基于决策论的中国土地管理模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