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数学提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浅谈设计数学提问

崔汶俊

云南昭通市昭阳区一中崔汶俊

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但又反对过多集体回答的“满堂哄”,如何真正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启而便发,先发后讲,激发其兴趣,培养其能力呢?并且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去探索,达到在情境中深思,在情境中疑悟,进而挖掘学生的数学悟性和潜能,实现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呢?

一、设计问题的兴趣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而学习的积极性是伴随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而形成的。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凡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活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参加;使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产生压力和烦躁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学习是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的,对发展良好的个性也有影响,因此,教师设置问题,应能从教材本身发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东西,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

二、设计问题的合理性

教师必须能够深入分析新知和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把问题的情境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并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出生动愉悦的情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同时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依据教材的内容,不断创新情境,不断激发起新的兴趣,不断向新的目标奋进,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在愉悦中进行,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习,在成功中喜悦,在兴奋中前进,从激发到发展再到巩固,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任务才可顺利完成。

三、引导问题要有“度”

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不是直接给予的,直接给予答案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失去自我解决问题的动力;引导也不能远离学生的现有水平,否则会失去引导的意义,正确引导是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善于点拨与启发的教师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入高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地获取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抓好提问的时机与方法

提问一般分为四种:(1)课前提问。上课一开始就进行,目的在于通过诊断来补偿,为新课的学习铺平道路,即导入新课。(2)导学提问,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提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充分动脑的机会。(3)小结提问,小结过程中的提问,教师提示,师生共同完成,目的在于总结深入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增强理性的认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4)测评提问,可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完成情况,寻找不足,及时补救,新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重要知识,只能在上课一开始提问补偿,新课讲解过程中,绝不能再去检查、诊断、补偿,以免主次颠倒。如果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再去补偿,就会打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学生渴求新知识的那种欲望、兴奋、灵感都会受到抑制。

五、选择合适的对象,发挥提问的最大效力

了解学生是提问的前提,了解学生分两种:一种是课前了解,教师应对所教班级每个学生的所有情况心中有数(如总成绩、数学成绩、智力水平、想象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一种是课上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态、表情、反应情况来推测,或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做题的情况加以判断。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调控整个课堂教学,为新课的学习铺平道路。

总之,提问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实施,还需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教育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活跃思维,催人奋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