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

赵锦芬

赵锦芬

(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医院外科162116)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2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患者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64例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64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64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1.2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有着较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临床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4-0132-02

在临床中急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疾病,急性肠梗阻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急性肠梗阻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患者容易出现生命危险[1]。此次研究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2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患者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64例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2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4.19±3.72)岁,64例患者均为急性肠梗阻;观察组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46.38±4.13)岁,64例患者均为急性肠梗阻。将两组急性肠梗阻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情况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64例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预防感染、常规病情观察、补液等基础护理,给予患者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指导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观察组患者在此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优质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临床观察

患者入院后通过患者脸色、行动姿态、语音等情况进行观察,从而了解患者大致的病情轻重程度,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应告知医生对其及时进行救治。

1.2.2确诊后护理

当患者确诊后,应对其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脱水等体液紊乱及休克的情况。注意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范围,是否具有牵涉性痛等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及加重的急性肠刺激征,同时注意其是否出现腹胀、排尿排便改变、发热、黄疸、腹胀、呕吐以及心血管、呼吸等其他系统的相关数据。对患者常规数据如血、尿、肝肾功能、大便常规、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电解质等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的X线、B超、腹腔穿刺、直肠指检等所有提示的有关数据主要观察。

1.2.3禁食护理

给予患者禁食,对于腹腔脏器出现病变的患者而言,患者在消化功能方面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从而使患者在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出现减弱。因此,如果患者进食,可能会造成腹腔脏器病变症状加重,如果此时有液体渗出,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梗阻和呕吐症状更加严重,并且患者在术后肠胀气等症状也会加重。因此,当患者来院就诊,如果疑诊或确诊后,应及时禁食、禁食。患者在没有确诊前,不能给予患者使用止痛剂,严禁给予患者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尽量避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遮掩,应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从而避免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2]。

1.2.4护理过程中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禁止给予患者热敷,因为热敷会造成患者血管出现扩张,从而造成肌腱和韧带变得松弛,而对患者的痉挛和炎症局部神经末梢压迫情况解除,从而使患者疼痛程度得到减轻。患者腹部疼痛但尚未确诊前,这样则容易将患者的病症掩盖。在治疗过程中禁止使用泻药,禁止对患者进行灌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腹胀、急性便秘等症状,因此患者服用泻药或进行灌肠后悔对患者肠壁造成刺激,从而导致患者肠内压力增加,最终导致患者肠管出现破裂。在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时,应为其做好相应的手术准备。于此同时还应做好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从而帮助患者及患者家属消除紧张和恐惧感[3]。

1.3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中所用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回到病房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对其进行比较。护理效果标准分为两个等级:即治愈、有效及无效。痊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并且经过X线及B超检查后,其结果均正常;有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并且经过X线及B超检查后,其结果有明显改善迹象;无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未改善,并且经过X线及B超检查后,其结果均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64例患者中,62例患者痊愈(96.9%),2例患者无效(3.1%),治疗有效率为96.9%;对照组64例患者中,42例患者痊愈(65.6%),12例患者有效(18.8%),10例患者无效(,15.6%),治疗有效率为65.6%。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急腹症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急性肠,其主要病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肠管内容物通过障碍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以及无大便等。同时,暴饮暴食是肠粘连发生机械性急性肠最为常见的诱因。过快或者过量的进食会增加粘连近侧端肠腔内的容量,使其不能顺利的通过,而不干净的残渣会导致肠段黏膜发生炎症性的水肿,使其狭窄程度加剧。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在早期时,其会出现休克状况,而抗休克治疗不能有效的起到改善的目的,因此需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充分保障手术能够顺利的进行,提高手术疗效[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针对性干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了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两组急性肠梗阻患者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65.6%,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除此之外,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充分证明了针对性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有着较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迎春,黄玉萍,吴凤荣等.外科急腹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230-230.

[2]王晓平.外科急腹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要点[J].医学信息,2014,(8):265-265.

[3]张桂云.外科急腹症3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2):250-251.

[4]李彦霞.外科急腹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0):539-539.

[5]杜传凤,周淑艳,仲艳艳等.外科急腹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3):24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