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素辅助治疗老年慢性重症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 1

甲状腺素辅助治疗老年慢性重症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马将伍陆文会普维茜邓素段青青邓维杰邢志良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云南开远6616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重症心力衰竭使用常规治疗的药物基础上辅助应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的临床疗效。方法:把我科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老年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对照组按常规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治疗。测定入院时和治疗后2个月血清促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素(即TSH、T3、FT3、T4和FT4)的浓度,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即LVDS、CO、LVEF)。结果:对照组心功能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8%,观察组心功能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如CO、LVEF)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高。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左甲状腺素辅助治疗老年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可改善左室舒张未期内径、CO和LVEF,改善心功能,在临床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关键词】甲状腺素;慢性老年重症心力衰竭;辅助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男女各50例,患者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1.2岁,入院基础心脏病情况:风湿性心脏病26例、高血压心脏病34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冠心病26例。入选的100例患者在入院时按纽约心功能分级,Ⅲ级和Ⅳ级各50例。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Ⅲ级、Ⅳ级各25例)和对照组50例(Ⅲ级、Ⅳ级各25例)。所有病例都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器质甲状腺疾病。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基础性心脏病和心功能分级等资料上不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根据病情进行常规治疗,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强心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深圳市中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左甲状腺素钠片(商品名加衡),25ug/天,一周后增至50ug/天,连续2月。入院时及治疗后2个月均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方法对两组晨起空腹静脉血清TSH、T3、T4、FT3、FT4进行检测。采用惠普公司SONOS500型心脏超声仪,探头频率2.5MHZ,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两组LVDS、CO、LVEF。并对比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各项心脏监测指标和纽约心功能分级等变化。

1.3疗效判断依据卫生部药政局《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标准[1]。总治疗有效=显效+有效。显效:心力衰竭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LVEF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有效:心力衰竭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减轻,LVEF有改善,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无效:治疗达不到有效标准或死亡。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配对资料t检验治疗前后观察组、对照组的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2结果

2.1两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治疗前、后测定值统计如下(表1):

2.4副作用两组都没有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粒细胞及明显医源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减少表现。

3讨论

本文通过观察50例老年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利尿、扩血管、ACEI、强心、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片后总有效率、CO及LVEF的改变,发现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片后总有效率、CO及LVEF均有明显提高,心功能改善明显,其作用机制为:①甲状腺激素刺激了心肌蛋白质的合成,引起了心肌的生理性肥厚;②小剂量甲状腺激素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增强了酶活性,减轻了细胞钙负荷,减少了心肌细胞死亡,改善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改善心功能;③清除了心肌在无氧代谢下增加的代谢产物(酯酰辅酶A、乳酸游离脂肪酸),增强了心肌收缩性,增强了肌质网、心肌肌膜和线粒体的活性,促使激活钙释放障碍趋于正常,改善了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进行,改善了心肌能量代谢和心肌的舒缩功能。④通过增加肌浆网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增加了心肌收缩力,使心输血理增加。

综上所述,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辅助治疗老年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可提高心脏射LVEF、CO,从而改善心功能,其临床效果好,值得应用。但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①小剂量、短疗程使用;②在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辅助应用,不能单独使用;③监测、保持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④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