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婵

王婵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2例,分为两组,常规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纳洛酮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起效时间、临床总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纳洛酮;治疗;脑血栓;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9-0039-02

脑血栓即脑栓塞,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斑块及硬化,一旦发病会因脑部供氧、供血不足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及体征,对其治疗若不及时,极易致残或致死。临床治疗脑血栓的关键在于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改善脑循环、消除水肿以及降低脑损害等[1]。纳洛酮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阿片类受体拮抗剂,该药是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其在抑制心血管功能、维持细胞膜稳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纳洛酮用于脑血栓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并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行常规治疗的36例为常规组,常规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0:16,年龄范围为44~76岁,平均年龄(55±3.21)岁;其中,脑梗死17例,多发性脑梗死10例,腔隙性梗死9例;另采用纳洛酮治疗的36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1:15,年龄范围为45~74岁,平均年龄(54±2.16)岁;其中,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12例,腔隙性梗死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诊断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协会拟订的诊断标准[2]确诊,所选患者均经颅脑CT、MRI证实;研究经患者及家属的签字同意,且均无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无合并严重意识不清者,无合并颅内肿瘤、有出血倾向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压、血管扩张剂、溶栓、吸氧、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纳洛酮(由成都苑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H20053316)治疗,将0.8mg的纳洛酮加入到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一日两次,治疗14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治疗起效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其中,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同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意识状态全部恢复正常,肌力改善4至5级且病残程度0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意识状态有所改善,肌力改善2~3级且病残程度为1~3级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5数据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18.0版的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为(x-±s),计数资料例数表示为(n),组间率表示为(%),P<0.05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4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治疗期间,仅出现1例恶心呕吐,但症状较为轻微,调整滴速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组间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血栓是指患者血液中各种液态、气态及固态物体沿机体血液循环系统进入绕脑动脉而导致血管堵塞,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而出现坏死的现象[4]。脑血栓具有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致残率较高等特点。因此,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循环、进一步降低因缺血和缺氧造成的脑损害非常关键。

纳洛酮是由人工合成的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该药能够快速穿过血脑屏障,并与大脑内的阿片受体拮抗,进而起到加快脑部血流、保护细胞膜稳定等作用。本次研究中,采用纳洛酮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后的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纳洛酮能够快速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进而让兴奋神经。

纳洛酮的结构和吗啡相似,但又不会发生抑制呼吸的情况,也不会造成患者的依赖性。有研究认为,纳洛酮能够抑制脑组织缺氧缺血后适当的β-EP,进而起到保护脑组织的功效,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a.进一步扩张血管,进而增加脑部的血流量;b.改善脑膜通透性;c.抵血小板聚集;d.抑制蛋白质的分解;e.提升溶酶体膜稳定性。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规组,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常规组的75.00%(P<0.05),与金钟铉[5]等研究结果相符;说明,纳洛酮在改善脑血栓患者大脑血流速度、降低灌注性损伤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纳洛酮能够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进而抑制蛋白水解、避免脂质氧化、改善细胞代谢;将其应用于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婉茸.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5,11(05):109-110.

[2]文海杰.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5):3456-3457.

[3]王传海,张文超,史立信.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1(16):41-42.

[4]马利.中西药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11(03):64.

[5]金钟铉.脑血栓患者应用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