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下滑原因的现实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4

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下滑原因的现实思考

王登成王雪梅

王登成王雪梅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在30年来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提升,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10多年来,高校由于曲解大众化教育、追求规模和数量、重科研轻教学、行政化倾向严重、教育理念片面、学术气氛不纯等原因,导致高校教学质量下滑。因此,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分析这些原因,寻求对策,设法遏止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1-0014-03

【Abstract】Our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havehadmajorbreakthroughandupgradeinthirtyyearsofreformandopeningfielding.Itplayedanimportantroleinmadingpositivecontributiontoeducatingandtrainingtalentsformanyindustriesofsociety.Butinrecenttenyears,becauseofmanyreasons,suchasmisinterpretinguniversaleducation,pursuingquantityandscale,attachingimportancetotheresearchanddespisingteaching,serioustendencytoadministration,one-sidedofeducationalconcept,andnotpureacademicatmosphereandsoon,causedthedeclineofteachingandlearningqualityinhighereducation.Therefore,wemusttryourbesttoanalysethesereasonsaccurately,andseekcountermeasurestopreventthedecliningtendencyoftheeducationalquality.

【Keywords】China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ThequalityofeducationReasons

与我国整体发展不断推进一样,高等院校在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点的改变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突破。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灯塔,为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的生产,为点化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功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为社会不同行业培养、塑造不同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有目共睹。然而10多年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却令人堪忧,教学质量下滑、教学水平下降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现实的迫切问题,这与高等学校在发展中已经拥有并具备的人才条件、财力条件和有形物质条件不相符,也与全国人民的热切期待背道而驰。扭转、遏止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首先必须寻找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笔者认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下滑不是一朝一夕所积累的消极因素导致的,而是长期忽视甚至人为的消极因素助长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重视规模、数量,忽视效益、质量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揭开了意义极为深远的第二次改革开放浪潮的伟大序幕。其后,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和开放的不断扩大,全社会基于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迫切需要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要有更大的作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验和现实国情的特殊氛围下,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由长期奉行的精英教育逐渐让位于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的理念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迅速左右并支配了高等学校的灵魂和行为,各高校唯恐落后于时代的脚步和呼唤,满腔热情地推行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很多人——主要包括在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和教学的人却歪曲了大众化教育,把大众化教育等同为数量化甚至形式化教育,用大众化教育削弱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用大众化教育淹没高等学校本该始终具有并不断占有的教学质量,由此,教学质量开始步入它不该演变出的平淡轨迹,培养的实际对象在水平上被人们广泛称之为:“现在的博士生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生,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现在的本科生相当于过去的专科生,现在的专科生相当于过去的中专生”。这种称谓并不是人们有意贬低高等教育,而是人们对目前高等教育在运行过程中教学质量下滑的朴实感受和深切担忧。

前面提到,大众化教育的理念是正确的,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问题是大众化教育不能以牺牲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代价。毫无疑问,大众化教育是在确保教学质量前提下的大众化教育,而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下滑是以大众化教育为幌子实施高校的规模化、数量化,无视效益化、质量化,热衷追求规模大、数量多,要么无视效益好、质量高,要么来不及或没有魄力来提高效益和质量。在规模和数量上兜圈子,必然会冲击、淡化效益和质量。高等学校在规模和数量上的不切实际的付出是以大众化教育理念为开端不遗余力进行表现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尽一切能够消化的可能性扩大招生数量

10多年来,全国各高校不断递增的学生数量,为解除数以百万计家庭的燃眉之急、缓解家庭压力、满足求学需求、提高学历层次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高校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否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和巩固,事实证明,高校教学质量不仅没有维持稳定和巩固,而且走向下滑,这是因为数字游戏成了各高校乐意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各高校把招生数量的多少作为自己荣耀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各高校在庞大学生数量的基础上可以获取数额可观的学费收入,这促使高等学校关注的目光不会真正放在教学质量上,教学质量下滑在所难免。同时,由于招生数量的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结果是:素质高的学生吃不饱,素质低的学生消化不了,这种情况就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此外,高等学校教师编制存在着有限的比例控制,教师数量总体不变,而学生数量在成倍增加,为了完成教学程序,各高校在10多年的扩建中矗立起众多宽畅美观的能容纳几百名学生的大课堂。从形式上看,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教师的讲课演变成了喊课,学生因感觉课堂大、人员多、有投机机会,因此,自我控制能力稍差的学生,其自主活动相应地就丰富起来,不来上课的有之,上课期间在课堂上睡觉的、聊天的、发短信的、谈恋爱的、打电话的有之,甚至在有些高校学生在课堂上上网的也有之。这些状态在各高校都是存在的,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这种超过必要限度的教学空间既不利于教学课堂的管理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保持和提高。

2.尽一切可能的机会方便地获取教学工作量和学分总量自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总体上大幅度攀升,而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又与教学津贴的多少密切挂钩。因此,这对原本实际工资并不太高的教师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教师群体中的有些人出于对教学工作量的关注,什么课都能带,也敢带。借助成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一位教师往往担当起几十位学生的指导工作,基本上把走形式、走过程当成了习以为常的现象,实质上是教学工作量成了实现经济利益的主导力量,是教学质量服从教学工作量的要求,而不是相反。还有这个“精品课”,那个“重点课”,校内的、省级的、国家的,只差没有国际的,全都是变着花样捞取油水的精彩游戏。尽管良知十足的部分教师也极为关切教学质量,但高校的基本倾向使部分教师可贵的责任心带不来整体效应。

自推行大众化教育以来,高校大学生受社会经济关系、人际关系和就业难度加大等因素的困惑,对培养计划中规定的相关学习任务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对知识的兴趣明显淡化,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为了生存而学习的功利色彩和短期行为大大增强,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追求学分总量的动机。加之,全国各高校为了迎合学分制而随意设立的名目繁多、标新立异的选修课程(多数选修课只是流于形式),助长了学生为达到学分总量而在形式上参加某一课程的学习,事实上对课程的整体内容一窍不通。对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一知半解恐怕是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共同现实。当大学生把学分总量当成第一要务,把获取毕业证看成是短期目的的时候,为了热爱知识而去对待知识的心灵就萎缩了。当学习主体不在心灵深处重视知识重要性的时候,教学质量的下滑不可避免就会发生。

二重视“科研活动”,忽视教学活动

我国高等学校自恢复高考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高校内部的两大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加以理顺,精英教育时期基本上注重教学而忽略科研,大众化教育实施以来偏重科研而忽略教学。造成这种两极分离的现象在于高校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相关评价尺度以及职称评定的要求不合理导致的,从而在总体上对高等学校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不良后果,这种不良后果反映在教学质量上是由下面的因素产生了冲击的作用:

第一,高校主管部门在考核、评价各高校的档次时倾向于科研项目及其数量,对其他环节包括教学也有考核、评价,但不如科研活动重要。由此给各高校带来的导向是:科研高于教学。各高校的实际管理者(书记、校长)因职责关系一般是不从事教学活动的,但他们拥有的行政资源力量能够动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并从中实现利益好处,对教学活动只是采取口头上的强调,行动上并不切实采取措施加以重视。

第二,教师基于晋升职称和获取可能比教学更多的科研费用,忙于从事所谓的“科研活动”,而对教学存有形式上积极应付的态度。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评定职称的主要条件是科研数量和外语考试成绩,而根本不考虑这两个条件的质量、效益程度和实际用途情况,其实是数量关系决定职称评定。教学水平高低、教学效果优劣、教学课目多少构不成职称评定的条件,最多只是个陪衬条件而已,可有可无。这种在职称评定上的误导性,使许多教师宁愿精心制造哪怕通篇毫无意义的“科研论文、学术专著”,宁愿违心地乐此不疲地奉献精神垃圾,以实现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提升教学水平,以实现学生群体利益。

第三,对科研实施多层次的奖励渠道,而对教学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在高校,教师群体就其个人能力是通过特长表现的,有些教师擅长于教学,在科研上欠缺;有些教师擅长于科研,在教学上欠缺;有些教师既不善于教学,也不善于科研;只有个别教师既善于教学,又善于科研。高校要在整体上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必须把教师的各自特长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当前各高校似乎保护了教师科研方面的特长,奖励并支持了从事科研活动教师的利益,对具有教学特长的教师的利益视而不见。没有把科研与教学一视同仁,保护了“科研活动”,打击了教学活动,这就很难保障教学质量,这种趋势已经愈演愈烈了。殊不知,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教学的继续和深化,厚此薄彼,就会弱化高等学校正常运转的程序,最终不能有效完成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

三没有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在高校,人们看不到教学活动是一种庄严神圣、蕴藏深厚价值和缔造未来美好前景的活动,教学活动成了平淡无奇的日常行为,既不能缺少,但又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教学工作在开展,然而什么程度的教学才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少人给予切实的关心。在教学过程及结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只突出教学中的定量分析,不重视定性分析。奖惩尺度、优劣界限、好坏标准模糊不清,除了量变的增加有助于个人切身利益的实现被普遍关注外,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是完全面对的概念。这样,那些具有良好教学素质的教师因为得不到积极的肯定和必要的奖励而降低了教学热情,对教学搪塞应付,敷衍了事;而那些原本教学能力一般甚至较差的教师因为不经受鞭策和一定的惩罚,甚至还获利颇多,对教学更是心不在焉,得过且过。

此外,教学优劣程度、教学水平高低、教学能力大小、教学效果好坏不仅没有纳入近期衡量实际利益划分的范围,更没有纳入具有长远利益的职称评定领域,由此极大地削弱了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鼓舞、强化了另一部分在教学上不够完全称职的教师的惰性。高校没有统一严明、科学规范、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这是导致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各高校彼此之间缺乏竞争,无淘汰制,也是高校整体质量平庸的因素之一。

四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以及外语学习占有的时间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

全国各高校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完全认可的态度,因为高考成绩突出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理想、满意的专业,成绩稍低或一般的学生则失去选择专业的机会,被动无奈地接受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有些专业与社会实践要求相脱节,有些专业与学生选择要求相脱节)。对于后者,虽然进入了表面上正常的学习轨道,但内心的失落则难以消除。加之,各高校对此不及时在思想情绪上给予科学合理的疏导,从而使该部分学生在没有兴趣的推动下面对专业,这无疑让学生失去了积极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所以,这部分学生的行为准则是:偷天度日、网络游戏、谈情说爱、麻木不仁。他们有时在学习,但仅仅是为了考试的通过才学习,决不是自觉自愿的为了理想和人格力量的完美而学习,他们找不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目标,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心态不能不说是降低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小的因素,这在一开始就给高校教学质量留下了消极的隐患。因此,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并尽量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特殊课题。我们要求学生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长,但学生的兴趣、选择我们要尽可能的理顺妥当。

此外,各高校的非外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挤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外语,似乎学外语比学专业更重要。这种投入一方面是为了能够顺利毕业,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就业的需要,因为很多用人单位把英语四、六级证作为重要的硬件之一来进行考核。这两种具有特定压力的条件使10多年来历届学生都要付出巨大的辛劳进行面对,甚至有些学生为实现此愿采取舞弊的方式解决,败坏、丑化了高校的学风,而有些高校为了自身的社会声誉和在同行中的形象,对此视而不见、有意遮掩。

尽管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外语水平上强化提升了,但所学专业却没有多大起色(部分极度聪明、用功的学生除外),学生在学业上的整体质量事实上是下降了。现在有许多高校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浅薄到了让人无法原谅的地步,这与我们实施的本末倒置的做法有直接的关系。强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那么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多数学生主要学习外语,无暇顾及专业该是到了科学规划的时候了,否则,我们培养不出几个专业素质过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深厚的人才来。其实,我们的教育塑造不出真正庞大的人才队伍来,根本上说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患有一系列的障碍,教育中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教育体制似乎丧失了培养成群结队优秀人才的功能。

五高校有行政化倾向,教育理念片面,学术气氛不纯

1.高校的行政化倾向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主要领导都是政府部门任命到位的,这些高校领导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经验能力和社会政治资源,但在高校担任领导职位以及履行职责时却带有鲜明的政治企业家和商业企业家的风格,而儒雅式的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专家学者的气质十分欠缺。在重大事务面前,他们往往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然而潜移默化的细微的教育领域却一点都不在行。在当代社会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下,他们没有教育信仰,只信仰数字的增长和膨胀。在他们强有力的带动下,各高校都有令人瞩目的有形的巨大的外延型发展空间,而内涵的改造、利用、提升却相当薄弱,真可谓外强中干,华而不实。他们的行为特征以及外部社会的渗透,高校的行政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高校官本位意识浓烈、突出。很多教师深受感染,爱谋取一官半职,对教学则不够热心。

(2)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支出行政化。有行政职权的能达到目的,而一般教师难以企及。

(3)学术组织行政化。真正有学术能力的进不了学术组织,学术能力一般的行政领导却成了学术组织的主体。

(4)追求粗放式、低层次式教育,对高附加值、高层次教育漠不关心,倾向于政绩力度的突出。

(5)大学城犹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单一的大规模基建发展导致高校其他所有领域的严重滞后,而债务包袱日趋沉重。

(6)推行物质利益导向,精神追求、真理追求严重弱化。

(7)教师独立的思想见解不被尊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等等。

高校的行政化倾向一方面制约了包括教学质量在内的高校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也损伤、降低了高校在社会中的美好形象。

2.高校的教育理念片面

高校教育理念的片面前面相关内容中已有部分表述,但还有特别突出方面:一是重视理工教育,轻视人文教育;二是重视表面的实用主义教育,轻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三是重视理性、抽象教育,轻视感性、形象教育;四是重视顺存主义教育,轻视自主、创新教育;五是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继承性、复制性教育,轻视对理论知识的怀疑、批判性教育;六是重视学习,轻视实践、实验;七是重视单一考试成绩,轻视合能力;八是学生难进易出,学生就专业学习总体上付出不够;九是教育资源不公,教育权利不平等,等等,这些教育理念总体上都不是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对待教育,更不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考察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是片面性的教育理念。由于受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支配,高校教学质量即使得到提高,也只是片面的提高,不可能是整体的提高。

3.高校的学术气氛不纯

至于高校学术气氛不纯,主要与行政化倾向有关,一方面重视论文、著作的数量,注重文字的拼凑堆积,不重视质量和实际内容;另一方面,热衷于抄袭、剽窃,缺乏独立深入的思考、创新。所以,高校绝大多数的所谓“学术成果”难以包含科学意义上的高附加值比重,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只会打鸣,不会下蛋。追求立竿见影的物质利益,教学与科研关系对立,舍本求末,评价混乱,使高校学术活动走不出目光短浅、低级庸俗、人云亦云的圈子,也开辟不出一条站在专业知识、技术前沿的发展通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上升。

上述对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相关原因的探讨,既有客观的分析判断,但也可能包含不少不够符合事实的主观判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问题是找不准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我们就没有可行的对策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不仅仅是一种担扰和焦虑,更是一种耻辱。所以,我们必须致力于认识它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逐步改善并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日本《经济学人》周刊文章.广纳世界顶尖人才——美国名牌大学的强盛秘诀[N].参考消息,2007.4.2

[2]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文章.成功的秘诀[N].参考消息,2005.9.16

[3]郑永年.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N].参考消息,2009.5.21

[4]石川智也.中国高等教育经受市场经济洗礼[N].参考消息,2009.5.27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