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分析

王珊珊

山东省聊城市中心医院2520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对比两组患儿遵医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治疗配合率为94%,对照组为78%,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护理中,合理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有助于增加治疗依从性,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价值

沟通,是人类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语言、肢体语言和声调等均属于沟通的常用形式,其中,肢体语言在小儿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1]。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临床护理质量,尤其是小儿护理[2]。基于此,为探究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本院以100例患儿为对象,经由常规护理与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包括29例男和21例女,1岁至8岁为年龄区间,(5.31.04)岁为平均年龄。疾病类型:11例肾病综合征,5例特发性紫癜,16例秋季腹泻,9例急性肾炎,9例肺炎。实验组,包括27例男和23例女,2岁至10岁为年龄区间,(6.21.07)岁为平均年龄。疾病类型:13例肾病综合征,3例特发性紫癜,14例秋季腹泻,11例急性肾炎,9例肺炎。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例如,用药护理、健康指导、基础护理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具体而言,如下所示: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面带微笑,态度诚恳,给患儿及家属留下好印象。护理人员尊重每位患儿及家属,为患儿提供平等的就诊环境,强化细节护理,适当增加与患儿间的肢体接触,例如,轻轻抚摸患儿脸颊。同时,护理人员应增加与患儿的肢体语言沟通,获取患儿信任,鼓励患儿,熟练应用眼神交流,借助亲切、和蔼、真诚的视线接触,缓解患儿紧张、恐惧、不安等消极情绪,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搭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护理人员应重视仪表仪态,着装整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秉承着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给患儿安全感。

1.3评定标准

以患儿治疗接受程度为依据,评估配合率。(1)完全接受:治疗过程中,患儿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2)部分接受: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治疗项目,患儿予以积极配合,面对些许治疗项目,患儿仍存在抵触心理。(3)不接受:治疗过程中,患儿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接受治疗,哭闹不停,对治疗造成严重影响。配合率=(完全接受+部分接受)/总例数100%。与此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以患儿家属为对象,调查护理满意度,主要涉及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中,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χ2)进行检查,用()表示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查,统计学有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治疗配合情况

基于不同护理方式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配合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非常满意31例,满意17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非常满意26例,满意15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为82%,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0,P=0.001)。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树立了较强的健康意识,更加重视临床护理质量,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临床护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3]。针对小儿,患病时,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差,易产生恐惧、不安、焦躁等情绪,抵触治疗,影响治疗效果[4]。

肢体语言沟通,又称姿语,指基于特定环境状况下,利用自己身体,做出姿势与动作,向倾听者传达自己所表达的意思。虽然嘴上未发出声音,但具有可靠、真实、可视等特点。小儿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用心照顾患儿,给予患儿安全感,获取患儿信任,引导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5]。

本次研究以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儿为对象,基于随机分组方式作用下,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配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同时,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

综上所述,小儿护理中,合理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77-78.

[2]张宝焕.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03:114-115.

[3]凌水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06:224-225.

[4]王雅宁.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西藏医药,2015,01:72-73.

[5]吴冬梅.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8: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