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坪山区基础教育学位配置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深圳市坪山区基础教育学位配置策略研究

白小梅

深圳市坪山区规划国土事务中心518172

摘要:文章重点围绕坪山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目标,总结梳理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基础教育学位配置的先进经验,在对坪山区基础教育供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剖析坪山区基础教育学位配置存在的问题,从应对人口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协同耦合、制定因地制宜的配套标准三个方面提出坪山区基础教育学位配置策略,以指导未来坪山区基础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树立城市新区基础教育合理布局的典范。

关键词:基础教育;供需分析;学位配置策略

1坪山区基础教育学位配置策略研究背景

1.1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结构面临大调整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人们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进而促进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快速城镇化意味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表现为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化的过程。

未来,随着城镇化深度推进,及从传统数量型城镇化向新型质量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学生尤其是大城市学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1.2坪山区基础教育学位供需矛盾尤其突出

深圳市是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典型地区,近年来,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人口结构日益复杂,人口增速快,流动人口较多,年轻人占比高等因素,导致深圳基础教育学位供需失衡。

深圳市坪山区基础教育学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坪山区工业用地占比较大,流动人口较多,2016年,公办中小学数量不足全区中小学数量的一半,现行政策下公办小学阶段学位缺口6000多个。

坪山新区自2009年6月挂牌成立以来,一直是深圳经济建设和城市拓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之一,既是城镇化最敏感、变化最快速的地区,也是多种矛盾重叠交织的区域。2016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坪山区,未来坪山将承担更多的功能、集聚更多的人口、承载更重的历史使命。

2当前坪山区基础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坪山区位于深圳市原特区外,长期以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基础教育学位供应不足,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口快速增长,公办学位缺口较大;全区公办小学基本上均超负荷运营,服务压力逐年增大,2016年下半年,全区11所公办小学部均超员招生,其中超出核定学位30%以上的有4所。

公民办学校比例失调,公办比例低于全市比例。目前,坪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各占半壁江山,坪山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数量占比48%,全市为60%,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提供学位占总学位的42.3%,而在学期教育阶段,则以民办为主,全区62所幼儿园,公办仅为2家,可提供学位数仅为780个,占公民办总供给学位的5%。

全区学校空间分布不均衡,就近入学难的现象突出。以坪山第二小学为例,以1000m(标准500m)为服务半径,约78%的在校生,无法满足就近入学的需求,最远的上学距离约9公里。

新建学校建设进度缓慢,未按规划完成。2009年新区成立至今,小学在校生增长50%,初中生增长20%,义务教育阶段建成中小学3所。

3坪山区基础教育学位配置策略

3.1近远结合,增加学位供给

近期补足缺口、满足增量需求;远期预控用地、保留弹性空间。中远期逐步将所有适龄外来人口纳入学位需求,统筹考虑,为外来人口市民化提供支撑。增加供给的弹性,新建学校按高标准配置用地,为应对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便于在学校内部进行学位调配,鼓励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远景生育率可能逐渐降低,预留空间适应未来的小班化教学趋势。

依据正在编制的《坪山区综合发展规划》,远期规划人口140万,保留弹性,按照200万人测算学位需求并预控用地。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配置标准,需新增初中学位61300-81300个,需新增小学学位142180-154180个,需新增用地175-317万平米。

3.2优化布局,科学配置学位

通过坪山区和深圳市原特区内抽样调查,并借鉴国内成熟城市案例,制定不同类型住宅可参考的学位需求测算标准。按照居住建筑类型精细化配置学位,新建居住区、更新地区学位需求按下述公式,分别测算不同居住类型的学位需求。

居住人口规模=居住建筑面积/套均面积*套均人口

学位需求=居住人口规模*千人指标*折算系数/1000

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居住建筑类型等因素,科学划定学区范围。以幼儿园300m、小学500m、初中1000m服务半径目标,逐步实现适龄人口就近入学;依据居住人口密度均衡布局中小学校,不断缩小区域差异;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不断缩小校际差异,包括校舍、体育场场馆等硬件条件及师资、管理方法等软件条件。

3.3因地制宜,保障设施用地

3.3.1新建地区及城市更新地区优先保障基础教育设施用地

新的重点开发地区建设时,将现状学位的缺口及新增学位的需求纳入统一考虑。新增住宅用地建设时,根据住宅建筑规模、住宅类型、户型结构明确可能新增的学位需求规模,同时结合周边地区现状学位供需情况,提出学位供给方案,在住宅的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

城市更新过程中,根据更新后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在解决本片区改造带来的学位需求同时考虑补足周边学位缺口。把城市更新作为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的重要契机,优先保障教育设施的用地。

3.3.2现状教育设施挖潜改造

现状部分学校建设用地规模较大、容积率较低,可逐步引导其分批进行改造。改造时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原有场地设施建设标准,使其符合新时期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可按照深标用地规模对应的办学规模,适当提高其建筑规模,充分利用既有的教育用地资源,大幅提高其办学规模。提前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并做好临时过渡方案。

3.3.3教育设施用地预留

结合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充分考虑未来居住人口集聚的趋势,做好未来基础教育设施的用地储备。“城中村”及旧工业区的改造也基本保持设施的建设与新增学位需求同步,同时做好中远期人口进一步集聚后基础教育设施的用地储备。

3.4提升质量,公民办合理分工

推行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管理,通过集团形式,加强集团内的校际沟通,使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固化,学生可以在集团内的学校适度流动,缓解择校矛盾,促进学校的优势互补。

优化公办、民办教育分工,逐步提高公办比重;现状坪山民办小学学位约占45%,初中占3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缺少优质民办资源。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基本全覆盖,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差异化发展。

提升民办教育质量,鼓励特色优质民办,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未来原则上不再新增一般民办学校,鼓励优质民办教育;鼓励民办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培育特色项目,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

参考文献:

[1]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全面二孩政策对深圳市人口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016.

[2]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幼儿园建设管理问题调研报告》,2016.

[3]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3.

[4]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

[5]郭全.基于GIS的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均衡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