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

冼石生

梧州市一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543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赋予建筑空间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地域文化原理为建筑设计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分析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指出地域文化能够突显建筑空间的时代特征、地域属性和文化精神,并阐释了地域文化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途径

引言

我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且有着许多宝贵的建筑设计经验值得继承与发展。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巧妙的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做到建筑创作的自然化和人文化。再比如,我国传统建筑处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道德、伦理、文化和历史,讲究培养风水文脉和文化的继承。将这些人性的东西巧妙的融入建筑设计创作中,从而使得建筑处处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宫殿的庄重威严、传统民居的亲切、园林建筑的恬静,都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守住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实现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的完美融合。

1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深化探索所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技艺的结晶。而地域文化最主要的特质便是表现地域性的自然环境,而这涉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宗教、文化、艺术、风俗等各个层面。不同的地域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发展程度等的不同,进而产生了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而建筑创作过程折射出地域人文因素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的形态肌理,地域性的传统人文风情、传统特色建筑以及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的运用等。凯文?林奇认为“一个好的地方,就是通过一些对人以及其文化都非常恰当的方式,使得人能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

2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地域建筑的形式是多种多种的,即使是地域性建筑但是它的本质仍是空间的创作。当把地域文化及场所精神赋予给空间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新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手段通过各种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而已。此时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可以为我所用。如王澍的建筑,几乎全是用当地弃之不用的建筑废料建构起的一座座让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而他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以及构造方法又是非常国际化的,但是他可以很好的将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以及地域文化融入建筑中,让建筑去铭记当时的历史,让人们产生一种由衷的归属感。

3现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途径

3.1建筑设计与当地环境的融合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如内蒙古的标志就是大草原,说起西藏人们就会想起高原,说起杭州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西湖,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地域千百年来的积淀,最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地域的物质文化。任何地区的建筑设计,要想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想融合,必定先要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在内蒙古,由于大多数内蒙古人都过着马背上的生活,就注定他们的建筑物不可能像内地的许多城市一般建起高楼大厦,而蒙古包,则正是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的例子。又如苏州,其作为中国的水乡,当地的建筑物完美的契合了“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中的意境。苏州境内江河交错,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人们一提起苏州都会想起那里的园林和水乡。苏州博物馆巧妙的利用水面与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将展馆置于庭园之中,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而其庭院内部更是鸟语花香,竹树葱茏,完美的体现出了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

3.2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往往运用具有地域性的材料及装饰等元素来表达空间意境的内涵。这些元素往往最能体现建筑空间的地域特性,通过汲取某种典型的地方建筑语言,用全新的结构、材料来进行诠释。地域性的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具有极强的识别性,每一个带有地域文化的建筑空间都结合着地域材料的特点,如徽派建筑的青砖、粉墙和黛瓦,营造了质朴、淡雅的空间意境(图1、2);皖南建筑高耸的马头墙,整片的白墙,大片的留白,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将平淡自然的美渗透在建筑艺术中。材料中的色彩、质感与肌理是营造建筑空间意境的关键所在,人们通过视觉所感受到的色彩氛围,会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建筑空间给人们留下的最初印象也因材料色彩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色彩的层次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并描述这个世界的质感,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韵味与可回溯记忆的联想。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或坚硬或柔软,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人们的触觉上。只有把握好地域性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色彩氛围以及质感与肌理的表现,才能增强人们的知觉体验,强化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意境营造。装饰元素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了建筑空间所渗透出的地域文化,使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具有更加直接的感受与体验。传统装饰的图案、造型和构件是各个时代的产物,象征着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精神,能够唤起人们的回忆和情感上的共鸣。装饰元素作为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表象符号,能够将人们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外在形态,其传达的建筑空间的意境也将得到审美的升华。

3.3建筑设计与建筑材料应用

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巧妙的运用建筑材料也是使建筑更好的融入周边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许多地区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物资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各地的建筑材料也有一定的差异。如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其当地依山傍水,木材产出较高,因此其建筑风格大多采用木制结构制成,最为著名的就是吊脚楼,其楼上住人,楼下则架空,做工精细,且被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系统。建筑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设计之初充分的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等地域情况才能设计出适合当地风土人情的建筑。

3.4建筑空间情感的表达

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是为了让人在与空间环境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常常带有主观印象,其情感的感受程度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所处时代和心境都有很大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想象,与此同时,当人们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想象时,也就更容易融入整个建筑空间的大环境中。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情感的表达有助于人们找到归属感,这样的情感体验可以加强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建筑空间通过具有地域性的材料、装饰、色彩等元素营造出来的空间氛围,给人强烈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人对空间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多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这种情感是人们的个人情感与社会地域情感的融合,是建筑空间多重意境与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共鸣。

结语

建筑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物化人们生活的同时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根植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移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地域文化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发展契机,建筑设计只有根植地域文化并吸收现代设计的先进思想,才能不断的提高设计水平和文化内涵,增强建筑的个性化、民族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祺.此景?此情?此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胡沂佳.色彩之于场所精神的向度研究——以江南乡镇建筑色彩为例[J].新美术,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