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麻醉处理须知!

/ 2

精神病人的麻醉处理须知!

王富芬

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628000

精神病人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在接受手术治疗时往往不会像正常人那般对麻醉、手术操作积极配合,所以麻醉医师在麻醉操作、手术麻醉管理方面具有较大困难,为了确保精神病人手术治疗中麻醉操作的顺利实施,临床上必须要对麻醉处理的相关注意事项熟悉掌握。

一、术前预备、访视工作完善

术前,麻醉医师需到患者的病房进行检查访视,对患者的既往疾病史、临床诊断结果、具体病情等相关内容加以了解,特别是要掌握其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多与患者交流互动,语言亲切、态度友好,让患者感受到来自麻醉医师的善意与关心,逐渐取得患者的信任度与好感度,这样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麻醉、手术操作配合。若患者正处于发病期,很难对手术麻醉积极主动配合,麻醉医师应在术前对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适当增加,视情况决定是否要实施妥善、合理的保护措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若患者有狂躁、兴奋等表现,会消耗其很大的体力,再加上进食少(或完全不进食)表现,会对各项身体指标产生影响,进而不符合手术操作适应证,所以术前应注重对此类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措施的实施;若为需急症手术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因对其有绝对安静合作的要求,除了要做好充足术前准备工作外,还需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安慰患者不用害怕紧张,手术治疗很安全,只要安静听话、好好配合很快就会完成,除语言安慰外还可通过眼神、肢体接触等方式鼓励患者,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了解到积极配合操作对顺利安全治疗的重要性,由此来提高患者麻醉手术操作的依从性,达到医患间良好合作的目的;若为择期手术的精神病患者,术前应先对其实施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中首先的是给予患者剂量为25~100mg的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1~2次/d,若此种治疗方式难以得到患者的配合可改成口服用药,剂量为200~500mg/d,持续给药1周,1周后再行手术操作。

二、合理的手术麻醉方式选择

精神病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意志、行为、情感、认知等精神活动障碍,以青壮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若手术治疗期间正处于患者出现幻觉、狂躁、木僵样反应、兴奋等疾病发病期,最佳麻醉方式便为全身麻醉;若患者处于合作缓解期(或是抑郁类型患者),麻醉医师可在麻醉操作前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逐渐减轻心理负担,耐心劝解、说服,对于此类患者可在手术方法允许的情况下实施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但须注意的是,必须要对麻醉效果加以保证,若有必须可适当增加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剂量。例如,1例精神病患者(男性)的病程约10年左右,长期服用氯氮平、氯丙嗪等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临床上给予阑尾炎切除术,术中行硬膜外麻醉,穿刺操作选第11~12胸椎间隙,向头置管(约3cm),通过硬膜外管于硬膜外腔进行16ml的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分次实施,麻醉平面自患者的第6胸椎至第1骶椎,完成麻醉后麻醉医师使用针尖刺患者皮肤表面,其并未有疼痛反射表现,但情绪上高度紧张、恐惧不安。行皮肤切口时,患者自诉有疼痛感,及时予以剂量为0.1mg的舒芬太尼、3mg的咪达唑仑药物缓慢静脉注射,再经鼻对患者实施氧气供给,令其逐渐处于安静睡眠状态之中,此时开始正式手术操作。术中,在进行牵拉阑尾操作时,患者并未出现牵拉痛、躁动不安的表现,直至手术结束均保持安稳入睡状态。由此可表明,麻醉医师在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应对其良好的麻醉效果加以保证,确保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不会有胃肠牵拉反应、疼痛反应等情况出现,同时,麻醉医师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注意观察,以确保手术治疗安全、顺利的完成。

三、增强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监测

在行麻醉操作时,巡回护士、助手应始终从旁监护患者的表现,避免其出现突然的躁动、兴奋情绪而不配合临床麻醉,发生坠床等的不良事件。待完成麻醉操作后,相关医护人员应将患者的躯干、四肢用约束带于手术床上妥善固定,以防其再次突然躁动,对总体手术操作效果产生影响。另外,手术期间,应使用无创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监护,部分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行深静脉穿刺、有创动脉穿刺操作。

四、相关药物应用需注意

精神病患者手术具有特殊性,与正常人不同,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需长期服用氯丙嗪等抗精神安眠类的药物,可能会对术中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具有耐受性,所以麻醉医师在实施麻醉时应对以下事项特别注意:首先,氯丙嗪属于一种酚噻嗪类药物,在肾上腺能α受体阻断方面的作用明显,能够将肾上腺素升压作用加以逆转,有效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所以对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精神病患者实施手术麻醉很有可能发生较严重的低血压症状,麻醉医师应特别注意;其次,麻醉药物在肾上腺素、多巴胺处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剂量,以防引起血压升高情况。麻醉前,可对患者使用阿托品药物,使其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气道畅通程度得以维持,注意心率观察,避免因麻醉药物使用导致患者心搏骤停、心动过缓等不良时间发生;最后,麻醉师应对患者的行为表现严密监护,避免产生伤人、自杀等行为。

五、更适合精神病患者的镇痛、静脉麻醉药物选择

麻醉医师要在术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严密观察监测,在此基础上对麻醉性镇静镇痛药物、麻醉药物合理使用,在安全范围内适当增加用药剂量,确保患者能够更安稳的进入睡眠状态。对于临床外科手术而言,最理想的麻醉状态为快速麻醉诱导,使镇静、镇痛效果得到充分维持,待停止用药后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清醒意识,且无躁动等不良表现,未有残余药物作用、不存在呼吸抑制现象(尤其是对患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此种手术麻醉效果更为重要)。

雷米芬太尼在临床上属于一种μ受体激动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与可控性,且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应用优势明显。对精神病手术患者给予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可迅速诱导,不会对其呼吸道产生刺激性,停药后可短时内清醒,强效、短效作用显著,提高了临床静脉麻醉深度的调控水平。若为合并窦房结功能不良、老年精神病患者,在麻醉时需对药物输注速度、用药剂量特别注意,必要时可停止用药。对于雷米芬太尼药物而言,具有较快的代谢速度,短时间内患者便可清醒,但同时会有明显的切口疼痛感受,出现心率增速表现,因此不建议过早停止对雷米芬太尼的应用。另外,术中对患者行全麻,意识清醒后可能出现躁动症状,所以同样不建议对丙泊酚药物过早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