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阿司匹林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拜阿司匹林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效果分析

揭苏平廖佳隆温小良

揭苏平廖佳隆温小良(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人民医院342800)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223-02

【摘要】目的研究拜阿司匹林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拜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PaO2和PaCO2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低于治疗组的8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慢性肺心病效果令人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拜阿司匹林慢性肺心病

近年来,慢性肺心病已逐渐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炎症刺激等原因,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心肺功能恶化,甚至引起心肺衰竭[1]。该疾病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改善患者病情,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一2012年5月收治的12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56.8±13.2)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2例:男4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5.4±13.5)岁;治疗组62例:男4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8±1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1980年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排除药物过敏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抗感染、氧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抗心衰等。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辽宁盛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31)治疗,100mg/d,1次/d,4周为一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1.3评价疗效

通过六分钟步行实验评价疗效:①显效:水肿消失,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征呈阴性,呼吸困难基础消失,六分钟步行实验好转一级;②有效:水肿消失,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征呈阴性,呼吸困难好转,六分钟步行实验无明显变化;③无效:水肿存在,颈静脉怒张,肝颈征呈阳性,或必须不间断服用利尿剂,呼吸困难无好转,六分钟步行实验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PaCO2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较对照组有显著提升,PaCO2下降较对照组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2.2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中:显效15例,有效2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7.7%;治疗组中:显效31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因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等因素,绝大多数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称为血栓前状态,容易导致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率高达约89.8%,进而加重肺动脉高压,导致不良预后[2]。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治疗组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发现其总有效率为8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说明拜阿司匹林可明显提高慢性肺心病的疗效。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为:①拜阿司匹林可以使血小板膜蛋白乙酰化,并抑制血小板膜酶,从而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栓形成。②拜阿司匹林可抑制血管炎症过程,改善内皮损伤,从而减少血栓形成。③拜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合酶)活性[3],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前体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PGG2和PGH2),进而减少PGG2和PGH2的代谢产物血栓素A2的形成,血栓素A2具有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及缩血管作用,使肺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率增高,对血栓的形成起较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对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慢性肺心病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朝.拜阿司匹林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239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231-232.

[2]吴瑾.拜阿司匹林治疗肺心病的伦理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40,94.

[3]贾静,张丹梅,张健鹏.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肺心病患者肺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4周随访[J].中国临床康复,200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