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谈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罗福关

罗福关(贵州省石阡县计划生育指导站贵州石阡555100)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390-02

【摘要】从中医妇科学出发,对中医妇科疾病的定义,女性生理、病理,妇科常见病的症状,妇科疾病治疗概要及预防与保健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女性的生理、病理妇科常见疾病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2女性的病理

2.1病因

2.1.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1.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2.1.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2.1.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2.2病机

2.2.1脏腑功能失常。

2.2.2气血失调。

2.2.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3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3.1四诊要点

3.1.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

3.1.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1.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3.1.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3.2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

3.2.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3.2.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4妇科疾病治法概要

4.1补肾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疾病的重要法则,根据病情,选用温肾助阳,滋肾养阴,育阴潜阳,阴阳并补等法则辨证论治。

4.2疏肝养肝:肝气郁结者,疏之,泄之;肝其上逆者,柔之,缓之;肝阳偏亢者,抑之,平之。疏肝养肝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故有“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的说法。

4.3健脾和胃: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宜补益脾胃;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当辨其寒热,降逆止呕;脾虚夹湿,痰湿阻于胞络,宜健脾化痰,调经止带。

4.4补益气血: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并佐以养血活血之药;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并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药;气血同病,则适当配合应用。

4.5活血化瘀:临床常用于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等。若瘀血内着,积结成癥者,宜破瘀消癥,软坚散结。

4.6理气行滞:若气机郁滞或气逆上壅,甚或气结积聚,应以解郁、行气、散结、降逆为主,佐以通络。理气行滞常与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配合运用。

4.7清热凉血:热邪入血,以致血分蕴热,热迫血行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则宜清热凉血;热邪在下,未影响营血的月经先期、胎漏等,则宜苦寒清热或甘凉清热。

4.8温经散寒:寒邪客于胞中,则血行不畅,冲任受阻的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治宜温经散寒。

4.9利湿除痰:水湿停滞不化,阻遏阳气则为寒湿,治宜温化水湿;湿郁日久可化热,则为湿热,宜清热利湿;脾气不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下注胞宫,治宜燥湿化痰。

4.10解毒杀虫(含外治法)。

5常见妇科病的症状

5.1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经紊乱、易感疲劳、盆腔淤血。急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紊乱、急性下腹疼痛、寒战和发烧、有时伴恶心或呕吐。

5.2阴道炎的症状白带增多、白带有异味、外阴瘙痒等症状是临床上各型阴道炎的共同症状特点,不过不同类型的阴道炎所反映的白带状态及外阴瘙痒程度有所不同。当阴道炎感染累及尿道时,还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部分阴道炎患者可出现性交痛。

5.3尿道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外阴微痒、尿轻微灼热、尿道口轻微不适。

5.4宫颈炎的症状急性宫颈炎表现为白带增多,呈脓性,伴腰痛,下腹不适。慢性宫颈炎表现为白带多,呈乳白色,粘液状或白带中夹有血丝,或性交出血,伴外阴瘙痒,腰骶部疼痛,经期加重。

5.5宫颈糜烂的症轻度宫颈糜烂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可能仅自觉白带略有增多。中度、重度宫颈糜烂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为:白带增多,色黄质粘稠,或白带中夹有血丝,少数患者有接触性出血,此外患者可能还伴有外阴瘙痒,腰骶酸痛,小腹坠胀,不孕等症状。

5.6附件炎的症状慢性附件炎有程度不同的腹痛,或小腹坠胀和牵扯感,时轻时重,伴有白带增多、腰疼、月经失调等症状。急性附件炎症状明显,如发热、寒战、下腹剧痛等。

6预防与保健

6.1月经期卫生:讲卫生、适寒温、节饮食、禁房事、调情志、劳逸适度。

6.2妊娠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调饮食、慎房事、乳头护理、产前检查。

6.3产褥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富营养、讲卫生。

6.4哺乳期卫生:乳房卫生、定时喂奶、坚持避孕、调畅情志。

6.5更年期卫生:调畅情志、劳逸适度。

参考文献

[1]唐永忠.《中医基本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黄健萍,莫蕙.《实用中医妇科诊疗》.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