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谭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谭平

谭平

(长春供电公司吉林省长春市130000)

摘要:电力资源被广泛的应用,带动了工业的蓬勃发展,也给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电力资源的使用要在电力系统运维下进行。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引下,电力系统能源的合理利用率实现了有效提升,特别是在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广泛实施,给电力企业的发展进步带来更多挑战。在进行配电自动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电网信息化建设进行严格把控,这就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途径

1智能配电网概述

智能配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未来配电网的一种想象。它不是在传统的配电网上的技术升级,与传统配电网有着“质”的不同。目前研究证明用户停电的主要原因是配电系统问题,配电网占据了整体电网近50%的损耗。针对智能配电网相关技术及其应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保障配电网的安全运行与提高供电质量的关键。

1.1智能配电网内容

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最接近用户的重要板块。在设想中,它共包含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分布式电源组成、用户入口、传感、检测与支持IDG的高级测量系统、新技术等。它是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更好的用户体验效果、可以对配电网及其相关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提高相关设备的资产利用率等一系列优点。

1.2智能配电网技术的主要研究问题

智能配电网技术与传统配电网技术有着“质”的不同,而且智能配电网是人们对未来配电网的一种想象,配电网还是人们评价运行指标的关键,不允许出现差错。因此,目前还有许多技术问题等待解决。具体有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智能配电网系统的自愈控制能力,检修相关设备的技术。这些相关的技术问题阻碍实现智能电网的出现,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当下传统配电网所具有的问题。

1.3智能配电网实施原则

智能配电网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两项基本原则:可靠性与分散性,而且这两项原则是传统配电网在实施中同样遵守的原则。

可靠性原则具体是指为保障配电网运行,需要确保设备、电源点、主站系统、网架、通信系统等质量。由于供电对象是千万不同的家庭,甚至是各种不同的单位机构,而且现代人类的生活基本上无法脱离电力存在,保障配电网的平稳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散性原则具体是指将功能、危险分散。功能分散,实际上也是将危险分散。这样的做法既可以将不同的功能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也可在危险出现时针对性解决问题,并减少问题延续的时间

2配电自动化概述

2.1配电自动化的概念

配电自动化是指,运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对社会上各单位的配电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监控的方法。通过配电自动化的后台管理与监控,使各单位的内部配电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工作和运行。这种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配电系统日常运行时出现的各类问题,为提高电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保持电网的正常运行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使电网能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还应该对结构进行划分,以便于更好地为电网系统服务。

2.2配电自动化的结构层次

由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容量不同,所以电力工作者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分别为:大型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型配电自动化系统以及小型配电自动化系统,各单位的电网系统在选择配电自动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对电网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以及易维护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考虑。只有这样,在企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电网系统才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便利。

3配电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风险

伴随着外部信息安全形势改变,和新型的计算机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攻击呈现出了两种趋势:一种是向配用电系统现场等用户侧开放环境泛化推进的趋势,另一种是综合利用配电终端、网络、配电主站甚至管理等多个层面的缺陷来开展特种侵犯的趋势。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重点包含主站安全风险、通道安全风险、终端安全风险、设备与技术风险这四方面:

3.1主站安全风险

攻击者能够穿过无线公网的通道,冒充配电终端侵犯安全接入区采集服务器,存在被恶意人员错误操控、服务器被侵犯等隐患。系统存在凭借移动的存储介质、运维笔记本终端等进行跨网复制数据来进行升级维护,降低被侵犯的风险。

3.2通道安全风险

一些无线通道很容易被非法接入,使得通信收到干扰或阻隔,存在攻击者侵犯的风险;光纤的通道与生产控制大区直接相连,如果光纤与终端连接入口的物理防护力量薄弱的话,就缺失了接入控制和隔离的措施,就有可能被利用向配电系统主站和调度监控系统发起攻击,对主网的生产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3.3终端安全风险

由于一些无线公网通信的配电终端弱口令风险的存在,使得系统很容易被非法入侵;一些配电系统的终端安全机制可能会被关闭,导致系统会接受伪造的控制指令要求,进行分合闸的设备操控步骤。

3.4设备与技术风险

为保障配电运维一体化管控效率,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学习,有效掌握各种新设备的应用与维护,各种新技术的运用等。然而,实际的工作当中,新员工培训往往不能做到位现象普遍存在,为员工实际操作与管理带来隐患。

4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

国家电网针对智能电网建设制定了技术标准,通过指导和协调各领域技术发展,提高智能电网的整体水平。该体系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通讯及综合规划八个分支,分别对电网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规定。配电自动化建设方面主要的技术标准包括:自动化系统建设标准、设备标准、运行控制标准、验收与维护标准等。我国自动化配电平台已经投入实际建设,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电力、信息、业务三方面信息的融合。

4.1配电管理要以配电需求为导向,以自动化、信息化为核心。通过分析公共信息模型,实现停电管理、配电生产应急指挥、与用户互动等功能的自动化。

4.2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应真正实现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和灵活性。一方面,配电自动化系统要具有整合各类数据的能力,能够依托实时数据构建信息交互体系,实现配电网络的自动校验和交互信息的实时共享;另一方面,自动化配电平台能够利用配电网的CIM建模技术,统一数据标准、传输和储存方式,再结合GIS与自动化操作程序,将配电网内的实时信息、设备资料、用户情况、电网拓扑等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交互规范,确保电网数据源的唯一性。利用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数据统一和信息整合,从而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简化维护环节,提高系统运转速度。

4.3整合配电网相关信息,监督配电网内各信息流的记录和维护,将整个配电网的检修、抢修、技改、消缺等信息纳入到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间的联动,提高配电网应对风险的能力。再根据配电网各部门不同的管理需求,由配电资源中心对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存储。

结论:需要依靠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来加大智能电网的建设,通过不断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力度、提升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方式,为智能电网效率的提高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凌,张华芳子,闫娟.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J].低碳世界,2017(29):37-38.

[2]刘械.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研究[J].通讯世界,2017(17):228-229.

[3]康晶晶,王玲,胡晓明.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J].低碳世界,2017(20):63.

[4]孙波.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J].电子制作,2017(10):32-33.

作者简介:

谭平;1986年生;男;硕士研究生;在国网长春供电公司检修公司配电运检室从事配电运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