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务段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工务段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研究

何盛昊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工务段天津300011

摘要: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产及民众出行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具有承载量大、经济实惠及较少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无可比拟地优势,进而其在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大宗产品及较大体积物品的运输需求。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展开对工务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探究,以期显著提升我国铁路建设中工务段线路维修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工务段;路线维修;体制改革

1工务段线路维修工作的开展现状

经济进入新常态,铁路运输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运输量的增加、车次间隔缩短,铁路的轴重的不断增加,对工务段线路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标准。我们应秉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行为准则,进行检修工作的优化配置、促进工作的精细化,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平稳驾驶,发挥检修工作的有效性,以延长线路设备使用的耐久性。

但在工务段检修工作中,因受区域性工作限制,各路段中的车间和养护班组的维修区域相对有限,其作业方式趋于保守。因检修保障工作的不到位,使运输效率受到了相应影响。进而,也会直接导致:因没有将“检、养、修”分开,虽然工作中人力、物力投入的成本较高,但其却难以取得预期维修效果,使线路维修过后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亦或者维持着传统的计划检修方式,只是定期进行线路的常规维修,未将实际情况与维修工作开展相结合,使检修工作缺乏准确性。

在工务段线路检修中,存在上述工作开展与实际需求不符问题,主要原因则是维修体制及理念落后。只有明确责权、推进维修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合理安排应急值守和线路巡检等,才能及时发现检修中存在的问题和病害,施以针对化解决方案,发挥人工与机械合作的效率,使维修工作更加高效、灵活、多样性。

2推进工务段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

面对铁路运输改革的深入推进,结合工务段实际维修工作开展情况,推进维修体制改革,对于保障铁路运输、提高维修工作效率以及规范维修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2.1完善管理体制

为提升维修管理的工作效率,应推进管理与考核工作体制改革。进而保证每一项工作的有据可依,使工作开展更具方向性。首先,应加强思想管理,提高职工的政治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工务段线路维修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应付了事、思想懈怠。其次,对维修工作所用到的器械、工具的使用作出相应的管理规范,提升并保证其利用率。再次,设置体系严谨的考核管理制度,使薪资管理奖惩分明,让维修工作认真负责的职工得到相应的奖励。并设置优秀班组、最佳区段等奖励,树立职工的责任意识,加强一线在职员工的履职尽责意识和能力,形成人人争创优先、工作细致周到的良好工作风气,保证各项工作的如期推进。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以管理制度的制定为创新工作、转变维修理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因此,在工务段线路维修管理工作中,只有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监督和有控制的管理,才能促进分工配合、领导实施、计划调整及对员工激励的有效性;只有完善线路维修管理制度和模式,才能促进维修的精细化管理。例如:加强对轨道质量的静态与动态检测。其中,静态的轨道检测中,主要负责运用现代化检测工具对线路、道岔几何形位等进行检测[1],并将其数据进行录入,以便为维修计划设定提供有力支持;动态检测主要运用轨检车等设备筛查车轨伤损,进而对轨道的综合状态做出客观评价。为了便于维修工作的落实,按照季度、月等周期提交维修计划。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对“天窗修”作业的开展,以管理与维修工作的同步推进,保障工务段线路维修计划的精确性。

2.2推进信息化管理

为了形成信息化管理,应充分发挥对铁路维修检测数据的整理、汇总和分析,借助信息科技发展的优势,形成大数据对工作的指导,进而能够达到有效预防问题、解决病害。其主要包括:①加强对日常数据的收集。成立独立的维修和验收检查部门或机动小组,负责对维修工作的查验和数据积累。当临近或即将开展小修、中修及大修工作,要将维修工作与既往数据交叉对比,一方面安排相关班组人员、车间进行如期维修;另一方面系统还应对工作开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于不同程度、类型的线路问题应保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工作流转,保障维修工作的效率;②在机械检查方面,也要对线路TQI指数高、维修管理相对落后的区段进行重点关注[2],结合动态、静态的检车指数,形成信息化综合评定,并制定针对性维修方案,使其线路维修质量能够符合或高于预期值;③对病害数据的整理和应用方面。通过接入人工智能系统或工具,对轨道的参数数据进行检测、分析,并形成定点观测,以快速查找病害形成的原因,使整体线路维修工作具有信息化依托,为维修工作开展奠基。

鉴于工务段线路维修工作的特殊性,当维修工作中其中一个工务段线路维修点发生重大问题时,会影响整体工务段工作开展。在体制改革的推进中,需对信息化管理给予重点关注,促进制度化、信息化、及时化维修管理。

2.3强化专项、应急维修工作开展

在线路维修工作中,还应体现出养与修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提高养护能力;另方面提升专项、应急维修工作的有序推进。在维修体制改革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开展专项维修工作:维修排期要合理、维修工作应分级以及维修技术手段要愈加科学化。这就需要加强对岗位职工的培训,并对其作业时间、强度进行合理掌握,以分班轮换的方式保证维修工作的开展,避免产生人力浪费,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因当前的大多数铁路维修工作都是以阶段性维修为主,有的需要临时补休,有的是养护巡查,还有的是综合性维修。这便需要根据线路具体的运行情况制定与之匹配的维修措施,及时的更换、焊补伤损钢轨,保障每一次维修养护均是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推进。

2.4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布控

保证维修现场的管理秩序和工作质量,有助于保障列车的平稳、安全运行。相应管理人员应推进现场作业的分点、分区域管理,并形成动态的数据及时采集。在维修巡查中要对每段钢轨进行仔细查验,对每个接口和分叉口形成重点监督,以免出现工作遗漏。对于职工的专业技能学习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一线职工对先进维修理念和养护措施的掌握和了解,以体制改革促进工务段线路维修工作的技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2.5全面提升维修职工的综合素质

在维修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强维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键的一环。其工作性质决定维修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人力,且现阶段部分区段存在维修职工年龄结构分布的不合理问题。一些具有丰富检修经验的老职工纷纷从工作岗位中退休,年轻的职工虽然理论学习迅速,但是较为缺乏从业经验。为了避免一线维修专业人才的断层,应注重对职工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形成人才储备,保证维修工作的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还应形成人才聘用的改革,拓宽招聘、任用渠道,使一线职工的技能掌握能够满足工作开展所需。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为铁路运输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工务段线路维修工作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作为一项较繁琐且从业艰苦的工作,推进铁路线路维修体制改革,使职工不仅具有先进的工作理念,还能普遍掌握规范化作业流程,促进其工作的自主性。唯有如此,才能夯实铁路运输发展的基础,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对铁路运输的高效、安全以及重载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瑞华.新形势下普速铁路线路维修策略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3):39.

[2]王洋.工务段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2):112-113.

作者简介:

何盛昊(1989-04),男,汉族,本科,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铁路线路维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