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

冯小杰

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通过介绍新城市主义的产生背景、目标及其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发展的方向,阐述了新城市主义在城市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和体现,为我国城市社区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开放空间;多样性

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实践上,新城市主义都是近年来城市住区规划与设计关注的热点。相对于房地产项目对于环境与品质生活图景的单纯勾勒,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住区规划及其具体实践,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1新城市主义概述

首先,新城市主义与针对西方城市郊区化无序蔓延所引发的批判与反思有关。20世纪80年代,试图以规划和设计的力量,倡导回归“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的新城市主义思潮开始出现。1993年,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forNewUrbanism,简称CNU)成立。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TheCharteroftheNewUrbanism)签署,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成熟【1】。

《新城市主义宪章》集中体现了新城市主义作为有组织的城市运动所追求的令人尊敬的目标:在经济可以承受并环保的前提下,尽量促进不同的收入阶层、民族、人种和年龄的人群的合理混合;修建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使市民能够感受到他们作为社区和文化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编织更为紧密的城市肌理,通过建立合理联系的街道网络与绿地空间,进一步混合不同的城市用地与建筑类型;利用区域公共交通系统、税收共享和政府规划机制联系不同的大都市地区【2】。

《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了地区、邻里、街区三大类之下的27项建设原则,包括强调社区的紧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清晰的中心与边界的邻里结构;注重传统的以街道空间和城市肌理为对象的设计方法等。

在规划设计与表现上,新城市主义并没有带来过多的新意【3】。新城市主义从战前的传统小镇、欧洲老城中获得灵感,从许多规划理论思想中汲取营养,因而在其城镇模式、社区格局以及建筑风貌等方面更多地体现了混合与实用主义的风格。这种承袭传统和理性渐进主义,实质上体现了城市作为人类聚落载体,其环境要求与生活体验的有价值的“滞后”现象,包括人的尺度、传统生活方式、与地方情感密切关联的环境场所特征等等。

2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原则

新城市主义社区建设提倡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并且落实于“大都市、城市和村庄”,“邻里、分区和交通走廊”以及“街区、街道、建筑”三个设计层面【4】。

新城市主义社区基本构成要素是邻里社区、分区和交通走廊。邻里社区是有着多种功能的城市化区域;分区是具有单一功能的区域。交通走廊是不同邻里或分区之间的分隔区域。新城市主义邻里社区应该紧凑,具有多种功能,应以公交系统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合理开发的交通走廊有助于将自然环境与社区融为一体。

通过将街区、街道和建筑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组合可以实现新城市主义开发理念的具体模式。新城市主义致力于通过将个体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使之成为纽带,将居民凝聚到一起。新城市主义认为,社会行为与城市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联系。一个好的设计具有正面影响人们对场所和社区的认知能力,并且这种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新城市主义关于街区、街道和建筑的开发思想是基于美学角度,保护和促进开发场所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建筑风格,表现地方价值观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特色。

3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要点

3.1居住区域整体开发

大城市周边居住区域开发建设,应吸收新城市主义理念中关于区域开发设计原则,注重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道路路网、公交系统、商业、公建配套设施等,形成清晰的区域边缘和中心结构体系。更重要的是应控制要求开发商充分尊重并运用整体规划,使得城市空间、道路空间及建筑印象都能够贯穿在整个大城市区域内,而不是形成各自封闭的独立社区。

3.2社区空间层次

新城市主义提倡将居住空间组织形式向邻里模式回归,依据人的尺度而不是汽车交通的需求。改造和新建的居住社区应该由规模更小的街区和院落空间组成,形成相识型邻里和互助型邻里等多层次的邻里空间和邻里结构。

在社区空间模式上表现为开放型街区,区内有城市交通的干道和次干道以及居住街区内部的道路。开放型街区模式即“大开放,小封闭”形式,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表现为街区-小组团-院落模式,这种模式层次性较好,由小区级公共空间-居住组团级半公共空间-宅间的半私密空间组成;第二种模式分为2级,街区-院落,即小区级公共空间-宅间半私密空间的简单层次组成,结构清晰明确。

社区开放空间道路系统与城市路网畅通相连,商业配套可对外营业以吸引人气,并能够更好运营。而社区内部开放空间应着重为本社区和周边居民服务。较为封闭的组团邻里空间只为本组团居民服务,体现出相对私密性和亲和性。这样,多层次的开放空间满足不同关系的居住人群,形成不同性质的交往空间。

3.3社区道路系统

社区道路从设计上应该多采用网格状的道路系统,一方面尽量分散交通,另一方面打造更适于步行的环境,因为网格道路的特点在于交叉点的可预测性,即为行人提供了参考点与方向信息,行人有不同的路径可以选择,从而增加方便性和趣味性。

道路空间设计应使各级道路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重新成为社区成员重要而丰富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议采用较小尺度的街道网络;设置连续的人行道,使每栋住宅安全通达学校、公交车站、商业设施等处,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道路细节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在设计规范允许的情况下减小街道的转弯半径,强制汽车减速,以利于行人安全穿越马路;开发道路景观,减少街道的宽度;完善道路上的缓速和分流装置。

3.4社区公共中心

新城市主义强调公共空间的意义,在设计上一般将社区中心的位置安排在人流集中的几何中心或入口部分,而且必须处在步行范围内。其形式既可以是空间场所,也可以是标志性的实体,它的特征在于公共性,从行为和视觉上对居住主体产生有力的控制,更有效地促进交往与融合。同时在主要街道两侧混合布置商业、餐饮、服务等多种功能,增加街道行人的安全感,促进多样化活动行为发生。

4结语

作为当代多元化发展时期对城市及社区发展方向探索力量中的重要一支,新城市主义在价值观念、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等不同层面上均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框架支撑。尽管其在追求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实践中也存在与其宗旨相背离的现象,然而其理念与实践对我国社区的规划建设探索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可人.新城市主义宪章[J].建筑师,2003,03,52~53.

[2]道格拉斯·凯尔博.论三种城市主义形态:新城市主义、日常都市主义与后都市主义[J].建筑学报,2014,01,74~81.

[3]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外城市规划,2002,03,35~38

[4]靳润成,张俊芳,刘君德.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几大法则[J].经济地理,2004,03,12~16

作者简介:

冯小杰(1978-),男,山西万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