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对于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对于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分析

王晓琴

衡阳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湖南衡阳4212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对于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20只健康小鼠,分为煎煮组与炮制组2组,每组再次分为4组,将炮制组分为A组(酒大黄)、B组(醋大黄)、C组(生大黄)以及D组(生理盐水);煎煮组则分为E组(5min生大黄)、F组(10min生大黄)、G组(30min生大黄)以及D组。采取不同方式对大黄进行处理并将其制成水煎液,随后将其灌注于小鼠体内,7d后观察小鼠小肠推进率及胃残留。结果E组的小肠推进率以及胃残留率与D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与G组在小肠推进率以及胃残留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以及C组的胃残留率均分别明显低于D组(P<0.05);B组以及A组的小肠推进率以及胃残留率与C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煎煮的时间为5min时,具有最理想的沉降药性,酒与醋均可明显增加大黄的沉降药性。

【关键词】炮制方法;煎煮时间;大黄;沉降药性;影响

大黄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具有芳香、味苦的特点。主要来源于掌叶大黄以及药用大黄的根茎,均为蓼科植物[1]。大黄具有凉血解毒、清热泻火以及利湿退黄等作用。中医普遍认为,除了受药物自身轻重及四气五味的影响外,大黄沉降药性还受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的影响[2]。我中心进一步探讨了上述两种因素对于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需药品为生理盐水、生大黄片以及浓度为2%的酚红溶液。本次研究对象为120只健康小鼠,体重为17~25g,平均体重为(21.97±0.74)g;本次实验器材主要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恒温水浴锅以及UV-1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2方法

120只健康小鼠均在实验前4d购买,实验期间特意成立一组人员进行喂养,将其分为煎煮组与炮制组2组,每组再次分为4组,将炮制组分为A组(酒大黄)、B组(醋大黄)、C组(生大黄)以及D组(生理盐水);煎煮组则分为E组(5min生大黄)、F组(10min生大黄)、G组(30min生大黄)以及D组,每组各15只,每天进行一次药物灌注。其中,煎煮组的实验方法为:实验前1d,开始禁食,进入实验期后,由同一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操作,大黄的每次剂量调整为0.1ml/10g,1次/d,连续灌注7d,最后一天时,继续灌注0.2mL浓度为2%的酚红溶液,待半小时后,实施脊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将小鼠的胃部取出,待采用蒸馏水将小鼠胃内的物质洗干净之后放入离心管中,加入蒸馏水至10mL,随后离心10min,转速调整为2500r/min,离心完成后取上清液,并将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中进行检测,以对小鼠胃残留率进行计算,此外,还需将小肠取出,并对小鼠盲肠至胃幽门的长度进行测量,记为L1,炭末至胃幽门长度记为L2(采用炭末推进实验进行计算),以对小鼠小肠推进率进行计算。而炮制组的实验方法的基本操作如煎煮组,实验开始前采用醋与酒制作大黄水煎液,一周后对其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进行计算。

1.3观察指标

记录8组小鼠的胃残留率以及小肠推进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煎煮时间的影响对比

E组的小肠推进率以及胃残留率与D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与G组在小肠推进率以及胃残留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大黄属于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药材,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为鞣质类及蒽醌衍生物,普遍的用法为煎汤,具有破积滞、泻热火以及行淤血的功效。据赵昱波[3]等研究人员的研究证实,大黄的沉降药性受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的影响。据仲宗亮,张盼盼,金国泰[4]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他诸多因素均可影响大黄的沉降药性,同时,在特定条件下还可实现相互转换,例如,在对大黄煎煮的时间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可减弱其泻毒热的功效。所以,在用药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

动物的小肠推进率以及胃残留率能够对胃肠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进而能够为评判大黄的药效提供参考依据[5]。本研究中,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的研究上主要分析了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两种要素,通过对小鼠小肠推进结果以及胃内容物的排空情况进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得,煎煮时间为5min时,生大黄的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而煎煮10min及煎煮30min时,小鼠的胃残留率最低,同时小肠排进率最高(P<0.05);而采用酒或者醋炮制生大黄的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或者生大黄(P<0.05)。研究结果显示,酒制以及醋制生大黄,均可对大黄的沉降药性产生增强的作用,而随着煎煮时间的增加,可对大黄的沉降药性进行缓解。

随着医学的发展,大黄可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降脂利胆以及改善免疫等多种领域,进而对大黄的煎煮及炮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今后中医用药的过程中,不仅需考虑药物的质量及四气五味,还需综合参考药物的煎煮时间及炮制方式等多种要素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孟军华,金泽祥,赵汉琪等.4种蓼科植物中大黄素型蒽醌类成分的测定[J].医药导报,2013,32(8):1080-1082.

[2]李承明.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4):240-241.

[3]赵昱波.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5):139-140.

[4]仲宗亮,张盼盼,金国泰等.实验探讨生大黄、清半夏、常山的升降浮沉药性[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7):128-130.

[5]王成君.不同炮制方法、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影响的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