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阅读模式转变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新标阅读模式转变之我见

王芳

王芳(甘肃省玉门三中甘肃酒泉735200)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7-064-01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在多元化阅读的今天,书面阅读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的投入,使学生能有较丰富的积累,以便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理解鉴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要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成效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的头等重要任务。

1.优选阅读材料,培养阅读习惯,扩大吸收范围。

阅读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的水平。除学生气息比较浓的普通文以外,可以更多的选择文学作品,与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合,以便更大范围的理解和吸收,增加阅读量,尤其扩大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提取自己有用的东西。以便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智特点,制定包括数量、书目等学期计划。教师在经常督促,引导和评价,对阅读笔记经常检查,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每天或每周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也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

2.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缤纷世界。

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好读书,是有兴趣,喜欢读。"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新大纲重点提出的要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和阅读方式,渲染文化背景,用课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古诗《回乡偶书》时,教师扮为老年诗人,让学生扮为村童,让他们对这个陌生人提问,学生们发挥想象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怎么成为大诗人的?你离开家去了哪?……对于一些问题我一一回答,而后我告诉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可以从教师、家长那里,还有很多途径能靠他们自己获得知识,学生们说"读书、上网"等,课后学生对古诗和古诗作者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诗集、背古诗的同学越来越多。

3.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大量地背诵优秀诗文,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是教学的要旨,担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更不能产生新的死读硬背的教学模式,把书读死。古代教育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至今看来仍是我积极的阅读经验。叶圣陶先生也讲漫不经心的读着读着,及时读到烂熟,也难有心得,必须随时运用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任何阅读活动都应该时一个充满思考的过程,不断追求目标,满足探索欲望的新鲜、富有活力的学习的过程,带来新的探索的结果和引发更大的阅读欲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断理解,记忆就达到了信息的消化和吸收。所以鼓励学生提出生活经验中感兴趣的问题,带着疑问读,在阅读中思考,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应该是教学的着力点,这也是学生由学习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开始。

4.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对于学生来讲阅读就是一张白纸,处于积累性阅读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并在阅读中产生真实的体验,在师生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真实体验加以积极的肯定。以他们的声道精到的讲解以及语文课将有的魅力去完善学生的体验,感染学生,使他们动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他们的思想,给他们一个新的世界的轮廓,开启他们的心智。实践证明,这种将人的魅力和作品的魅力相结合的教学法,打给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这种渗透人文常识的讲解所给学生的熏陶,比一味的被动死读和单一的内容分析要好得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后,再以讨论的方式,把自己的课内外所得拿来交流,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互相启发思考。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的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的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孤独,更聪明也更天真。

同时新标阅读模式转变要救我们:课堂上知道阅读也应该它别注意:

1.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如教师丰富,生活体验不如教师深刻,文本解读多元化,对他们来说是勉为其难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否则,语文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危险。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2.克服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过分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领悟,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诚信原则"的缺失。课堂流行的用语是:"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机械求"新",加之引导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学生因能力所限,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