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视域下“运动是良医”路径研究

/ 3

“体医融合”视域下“运动是良医”路径研究

卢延文胡国鸽骆林铃林洁珊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梅州514031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体医融合”开展现状进行概括,对其运动是良医应用案例进行介绍,阐述其原理和方法为“体医融合”发展、推广提供依据。“体医融合”大趋势下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有特色的“体医融合”发展路径。体育学科与医学学科结合对慢性的防治和治疗有了初步的成果,“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进程加速。

【关键词】体医融合;运动是良医;体力活动;慢性病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改变传统以治疗为中心的“被动、依赖型”健康干预方式,推行以预防为中心的“主动、自主型”健康干预理念和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强调要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这对新势下促进“体医融合”的推进、实现健康中国提出了新的挑战[1]。目前来看相关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表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在促进国民身心健康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体育与医学的融合势在必行。

1.体医融合的现状、内涵和特征

1.1体医融合的现状

“体医结合”早在建国之初已初见雏形,但由于当时体育与医疗系统尚不健全,结合之势不甚明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医疗水平提升,体医结合已成为应然之事。目前我国“体医结合”呈现三个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体医配合—形神分离”;(2)确立阶段———“体医结合—形神兼具”;(3)发展阶段———“体医融合—形神一体”[1]。据有关研究显示,慢性病是影响中国人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我国86.7%的人死于慢病。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仅仅靠医学并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有效解决。近年来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显示,加强体育锻炼在预防、控制慢性病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如Pedersen等详细叙述了体育锻炼成功治疗26种不同慢性疾病的事实[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预防有着良好的效果,针对不同慢性疾病的情况,开出个性化运动处方,对慢性的治疗有着明显的疗效,体育在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效果突出,且在医疗当中逐渐显现。

1.2体医融合的内涵、特征

从健康中国及全民健康的角度看,“体医融合”中无论是体育健康服务,还是医疗卫生服务都是公共健康服务的主要形式,都是以满足公众的健康需要为根本,体育提供手段和方法、医学提供思路和路径,二者融合促使体育活动更具科学性、医学手段更具实用性[1]。体医融合特征图引自张鲲教授的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一文。

2.运动是良医的发展和应用

2.1DPP的诞生

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DiabetesPreventionPro-gram,DPP)是1996—2001年间美国开展的一个为期6年的、27个中心联合进行的、3234人参与的多中心大型糖尿病预防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且对参与者随访观察了10年,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在今年的第63届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年会第7届运动是良医世界大会上,DPP项目组对糖尿病预防项目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和最新成果进行了汇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DPP的诞生、发展和最新推广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国内体医融合的研究及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1.DPP的诞生和研究目的在1996年的美国,有7%的成年人(约1600万)要面对2型糖尿病(T2DM)的困扰,每年新增案例达到80万人,而且一旦得了糖尿病,即使通过治疗改善血糖,也很难使血糖达到或保持正常水平,慢慢就会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相应的总医疗开支每年达到了约1千亿美元,占总医疗开支的12%。因此,通过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在还没有发生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干预[3]。

2.2运动是良医的应用实例

2016年5月14日糖尿病预防医疗保险认证项目成为第1个由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资助的预防服务项目,与没有参加项目的相似的受益人相比,参加DPP项目超过15个月的人,每人的医疗支出减少2650美元,远远超过项目成本。NDPP继续应用健康饮食+150min/周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VPA)+减重5%~7%的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和T2DM高危人群进行干预,预防糖尿病。用1年的时间研究不同的干预模式,包括每周1次持续4个月、每2周1次持续2个月,或每个月1次持续6个月。并建立网络平台公开糖尿病预防项目(1163个组织、53线上/联合项目),让参与者方便地找到身边的项目(可在网上选择所在州或地图范围,或选择一个线上或线上线下联合项目,并联系相应组织了解线下活动地点)。同时,采用移动应用程序(APP)进行项目管理和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而且电子档案系统的应用联合教育能够使转介给YMCA的参与者数量翻倍[3],初步展现了现代网络技术对项目的促进作用。新加入的成员Intermountain健康管理,在犹他州和爱达荷州建立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合作单位包括22家医院和保险公司,由35000员工、1400名内科医生、385位一级预防医学博士和3000名分部医生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约60%的犹他州人民提供糖尿病评估和管理服务。现有注册糖尿病患者12.2万,其中活跃的患者4.8万重点研究生活质量的改善、临床目标和价值。2013年Intermountain健康管理加入了糖尿病预防项目,即糖前期注册和管理。项目宗旨是学习、实践、娱乐、感恩,管理流程包括:1)内分泌中心收集信息;2)2h的患者教育和动员;3)分别参与常规健康管理(UC)、医学营养治疗(MNT)、TheWeighttoHealth(W2H)和糖尿病预防项目(Omada预防项目),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案。其中,患者教育,即糖尿病前期101课堂,是由注册营养学家和健康管理师对所有的参与者进行教育,消除误区并给予指导,让参与者了解更多的有效干预措施,并帮助他们预防糖尿病、了解糖尿病前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如何获得帮助[3]。

2.3推广应用与最新成果

我国就先于美国进行了同样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大庆糖尿病前瞻性预防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与DPP类似的研究结果[3],虽然近年来我们也开始在健康管理领域进行一些小型的筛查和以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并已证明其可行性[3],但大范围的糖尿病预防项目的推广应用或者说是成果转化却相对滞后。为了控制我国近年来迅速增长的糖尿病(11.6%)和糖尿病前期(50.1%)发病[3]己的糖尿病预防体系,特别是以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体系,并进一步扩展应用到其他慢性疾病预防领域(如心血管疾病的预防)[3],表1糖尿病分层干预法摘自罗曦娟.运动是良医应用实例: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及其应用。

在设计和进行大范围的以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时注意几点[3]:1)重视调动社会资源(如企业)与科研部门、政府机构等进行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注意跨领域合作的协调和政策支持。2)推动发展以社区等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并根据发病风险水平、干预的量效关系进行多层次分层干预,以提高干预效果和投资回报率。3)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时代相符的利于长期坚持并节约人力物力等成本的多样化策略来执行生活方式干预,如利用我国已建成的运动是良医中国网站(http://eimchina.org/)的平台,加强学术机构、互联网运动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联系,为人们提供可参与的生活方式干预项目和源。4)扩大服务人群,对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健康人、职工、家属等进行持续研究,加强学术支持,以了解某些人干预效果不好的原因,研发实用、有效的干预策略,使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成果转化,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3]。

3.体医融合路线模式探索

3.1技术融合模式

“技术融合”模式分为“技”的融合和“术”的融合两部分,“技”的融合是指将体育科技与医疗科技相对接,“术”的融合是指将体育科研与医疗科研相对接。通过将体育的“技术”应用于医学、将医疗的“技术”应用于体育,二者融会贯通。成立体育、医学科研所体育运动技术的提高及运动成绩的获取离不开体育科研保障,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及医疗技术的突破亦离不开医疗科研保障。体育与医疗的融合,首先要实现各系统科研成果的融合[1]。成立体育、医学科研所,旨在加强两系统科研成果的融合,促进体育与医疗交叉学科的发展,如将体育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医学基础教育中,打破体医学科壁垒。其次应将科研融合成果转化并推广,如将运动营养学、保健学等相关书籍印发成册,分区域、分批次、分数量向公众免费发放,满足公众科学健身需求,帮助其收获健康。打破行业壁垒,体医科技交叉运用打破行业壁垒,整合体育科技与医疗科技积极共享,将体育中科学训练手段进行改良和推广,应用到患者康复治疗上;如将竞体育中的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和医疗中的心电高频成分及心电信号频谱分析(新型心电监测技术)共同运用到临床医学当中,对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治疗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率逐年升高,通过将体育的科学锻炼方法融入到医学治疗中,不仅促使疾病的康复,而且能全面恢复患者各方面的身体机能、帮助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1]。

3.2资源融合模式

“资源融合”是将体育与医疗两大系统的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充分共享,以培养体医复合型人才、建立运动医学专科医院及设立信息共享、互助平台等方式,来推进我国“体医融合”落地。“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全民大健康理念,体育与医疗系统应转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变专业型人才培养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组织医院的医生、护士走进高校(体育院校或师范类体育院系)向体育专家及教授请教运动训练、康复等相关体育知识;其次,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及教练员走进医院(三甲及二甲)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向医疗专家、一级医师及医学教授学习医学监督、护理、评估等相关医学知识;最后,培养运动处方师,组织三甲医院的专家及医生去国外发达地区进行专业培训,并在回国后设立培训点;培养体医复合型人才,加快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建立运动医学专科医院我国目前三甲级医院有近千所,均是医疗水平最高、科室设置最全的医院,但只有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人民医院及部分从属医院设置有运动医学专业科室,且存在着门诊一号难求、住院一床难寻的局面。因此建设运动医学专科医院,进一步推广、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和理念;同时通过政府干预,体育与医疗系统分别向运动专科医院提供健身器材及医疗设备等物质资源,将基层医院、运动处方师、康复技师紧密关联,并开设运动医学门诊,医生和体育专家搭档坐堂,医生诊断病情及机能状况、体育专家开具运动出方,促使“体医融合”落地[1]。

4.建议

开通体育与医疗信息共享、互助公众平台开通涵盖各省市的医学专家、医师及体育专家、运动营养师等的信息共享平台。第一,建立疑难病症数据库。医疗系统无法治疗及康复的病症,可通过此数据库向体育系统寻求运动处方以实现治疗和康复。第二,建立医疗急救处理库。近年来我国体育赛事日趋繁荣,赛事必然有赛事医疗与急救,此库根据不同类型赛事提供急救方案以保障赛事的安全性。第三,建立慢性病探讨平台。由医生和运动营养师一同参与,将现行慢性疾病治疗方案共享,并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运动营养师可针对不同人群发布健康食谱[3],有效预防慢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张鲲,杨丽娜,张嘉旭.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6:1-3.

[2]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24)5:76-79.

[3]罗曦娟,张献博,徐峻华.运动是良医应用实例: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及其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8:59-64.

资助项目:广东省体育运动与健康协会2018年度运动与健康资助研究课题(GAPAH18ZD003)。

作者简介:卢延文,男,硕士,助教,甘肃武威人,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