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种方式教好初中政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用多种方式教好初中政治

杨晓利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学杨晓利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理论、原理,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作为政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选择更适合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把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一、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师德上、学识水平上起表率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教师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从教以来我一直都很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始终践行师德操守,并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二是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以前,我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法”,把知识强行塞给学生,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新课改以后,我积极投身新课改的实践之中,先后经历了新课程通识培训、校本培训及初中老师文化业务考试,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走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一切都得益于新课改的功劳。

二、穿插史料和时政讲解,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更乐于从生动、形象的事例中接受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历史事件或最新时政资料启发学生,讲解思想政治课。例如,我在讲解“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节时,就引用了“美国对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王伟事件”“美伊战争”以及一些恐怖事件等,来调动学生兴趣,讲解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三、有效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然而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形成良好的问题呈现,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的提问有效性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些问题: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多的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一两个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提问的质量不高、单调,常常出现“对不对,好不好”,有些问题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回答,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提问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比如利用中学生具有好奇、质疑求知欲望这一心理特点,以疑激欲,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萌发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趣问、悬问、巧问、精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技巧,创设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

提问的巧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都具有积极作用。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诱导式、过渡式、情境式、反问式等等,但无论哪种提问方式都要围绕材料的中心、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灵活运用。否则,就难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佳。例如,我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经阶段”时,首先提问:“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学生会回答,“看这种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然后再提问:“如果适应或不适应会有什么结果?”引导学生回答“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再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生产关系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我国现在的发展成就谈这一现象,我们都能清楚地知道我国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由此,学生会回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经阶段。这样由浅入深,由旧知识到新知识,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把新旧知识内在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过渡自然,巧妙得体,教学效果甚佳。

四、图表法讲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图表法具有直观、简明、清晰之特点,用它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理论加以形象化、条理化。一般情况下,导人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作业练习和旧课复习等各个环节都可利用图示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我在教授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时,用图表总结如下:

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节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图示作为启发手段,不仅在方法上简便易行、直观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剂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活动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教材改革增设了活动课的分量,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我通常的做法是开展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中心,在民主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共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引导。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教授“创建美好文化环境”活动课时,针对学生“上网热”的现状让他们讨论究竟有利还是有害。学生非常活跃,积极参与、勇于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我点拨一下。这样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然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观点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再进行评选,给予表扬。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布置作业要讲究分寸

布置作业是每一节政治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感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并记住有关内容。因此,布置作业应着重围绕课文的重点,哪些该做书面作业,哪些该做口头回答,哪些要提示,哪些不必提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作业的难度要适中,分量要恰当。对难度较大的,应做适当的提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巩固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