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萧萧写寥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笔落萧萧写寥廓

张丽君

张丽君(遵义市第十三中学贵州遵义563125)

摘要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黄州贬所,抒写谪居的苦闷及旷达之怀寻求解脱。苏轼在思想上对儒、释、道都有素取舍。儒家思想使他能正视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在政治上绝不随波逐流;而佛道思想虽然使他处世消极,但也使他遇事达观,胸襟开阔。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这样残酷的政治迫害以后,谪居黄州这动辄得咎的境地,他依然能保持超然洒脱的处世态度,随遇而安,不一得失为怀。

关键词遇事达观胸襟开阔幻境现实解脱感情发展

中图分类号:C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5

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黄州贬所,抒写谪居的苦闷及旷达之怀寻求解脱。苏轼在思想上对儒、释、道都有素取舍。儒家思想使他能正视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在政治上绝不随波逐流;而佛道思想虽然使他处世消极,但也使他遇事达观,胸襟开阔。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这样残酷的政治迫害以后,谪居黄州这动辄得咎的境地,他依然能保持超然洒脱的处世态度,随遇而安,不一得失为怀。

在江汉流域,称“赤壁”之地共有五处,黄州赤壁并非历史上的三国赤壁。清代朱日浚《赤壁怀古》诗云:“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指出苏轼是”借地发挥“,以创造一种理想的抒情怀古的意境。而并非“用事舛”。臧克家说东坡虽然“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

《前面赤壁赋》以清风明月江水为线索进行写景抒情说理,以“苏子与客”为主角展开“泛舟”、议论等一系列活动,从的“月出东山”到结尾的“东方既白”体现了自夜晚到黎明的时间顺序,从“乐”、“悲”到“喜”则构成了作者在幻境、现实、解脱三种境界里的感情发展脉络。

第一自然段描写赤壁月夜的美景与泛舟之乐。

文章开始的二十个字,笔墨经济,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为下文写秋夜之景、怀赤壁之古、伸主客之议论作准备。具有自然、明快洗练的特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几句开始引入清风明月和江水,清风和水波是实写,而明月则是诗人吟诵《诗经》名篇的虚写。迭遭政治风波之苦的苏轼面对着江上平和宁静的微风细浪,身心自然感到十分愉悦,他频频劝酒,歌以咏怀,精神上的创伤暂时得到了抚慰,内心的郁闷也一扫而空。明月之诗果真引来了自然界的明月,“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后二句,一句写实,一句拟人,传神地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使人感到初升的月光也仿佛为长江美景所陶醉,陪伴着游客,留恋不去。文章接着描写长江的月夜,那月光、水气、阵阵清风和迷茫的江面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境界。而本来就充满艺术敏赶和丰富想象力的诗人身临其境,忽然产生出一种幻觉,他似乎驾御着大风在空中运行,不知所终,他仿佛要离开人世间,飘飘欲仙。这一段,作者清新优美的笔触描摹自然景物的生动情态,并借景抒情,传达出现实生活中的郁闷经过大自然的陶冶而变得欣快。

第二、三自然段写扣弦而歌引出的悲愁,通过怀古、对比,感叹人生的渺小和短促。“饮酒乐甚”句承上启下,由良辰美景而来的欢乐情绪引动了作者“扣弦而歌”。歌词表达了作者不忘怀朝廷,不能忘怀政事而又无人理解的哀恸。苏轼因乐而歌,反而悲从中来,他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幻境中清醒过来,又回到现实。洞箫的吹奏,进一步渲染了惆怅的气氛,苏轼充分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的语言来描摹洞箫的悲音,除了象声以外,还分别从内容、形态、效果沙锅来状声,博喻中夹着夸张何谓反衬,形象地描绘出悲苦哀怨的萧声,自然地表现出苏子与客情绪的转换。

“愀然”的苏子“正襟危坐”,他失去了刚才的潇洒风雅,那黯然的发问不仅是文章结构的过渡,也是感情脉络的过渡。下文中的主客问答与其说是一场对话的记录,不如说是作者思想沙锅矛盾的展现。

怀古之情是从特定的地点——赤壁联想产生的。意识之流很自然地从月夜赤壁跳跃到曹操、《短歌行》和赤壁之战。“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苏子与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象曹操这样的一代雄杰尚且消失在历史风尘之中,那么,舟中的等闲之辈自更不必提了。以假赤壁言真史实的艺术处理在这里显然恰到好处地为怀古伤今服务。悲秋之思一经触发即不可收拾。古今对比又引动了博大与渺小,无穷与须臾,愿望与现实的一系列对比。那小小蜉蝣与广阔天地,细微米粒与浩瀚沧海的对比显示出人生的渺小,永恒的大江反衬出人生的短暂,挟仙遨游,与明月共存的愿望又是脱离现实的幻想,于是他只能把浓重的人生悲愁寄托在悲凉的萧声之中。这一大段包含着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那种深长的感喟表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怀疑、探索和思考,反映了作者复杂思想的一个侧面。在结构上,这一段的“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分别与第一、二自然段的“登仙”、萧声相呼应,使文章针线细密,而在节奏,气氛、意境上又造成了不同的效果。自第二自然段开始的波澜经过这一番跌宕,自然地走向高潮。

第四、五自然段作者以答客问的形式,紧扣清风明月江水,继续展开生动别致的哲理讨论,因最终获得精神解脱转而为喜。

这段议论以景做比,即事明理,故而诗意浓郁,趣味盎然。“客亦知乎水与月平”句,表面主客双方均借助眼前的江水与明月展开议论。下面共是三层。首先,议论“安与不变”。从变的角度看,江水流逝,明月圆缺,天地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瞬不在变化,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也不会永远不变;从不变的角度,江水奔流不息,明月从无增减,人类归于自然,与宇宙万物一样也不会用不消失,从而说明无须“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其次,谈人的修养。说明“各有主”,勿生妄念,人应该胸怀坦荡,知足常乐,自然就摆脱烦恼,政治上的穷通遇合非自己所能左右,不必为此烦忧。再次,论解脱的路途。文章继续用清风明月作比,指出精神寄托的理想世界乃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山水之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句把文章从哲理议论中带回到具体的赤壁之游,说明今晚的赤壁月夜泛舟真是摆脱悲哀,欣赏美景的大好时机,应该尽情享用。

在这大段议论中,我们须看到,其中既有辩证因素,又有相对主义的成份;它虽然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但主导面还是积极乐观的。苏子与客的对话是作者本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后矛盾思想的真实写照,双方的辩诘实质上是出世与入世两种不同人生态度、苦闷与旷达两种不同思想情绪的反映,最后是入世战胜出世,旷达取代苦闷,因而文章的基调是健康的。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以寥寥数语通过客人的情绪变化、场面描写透露出作者获得解脱以后轻松欣喜的情绪。在诗情与哲理的高度统一之中,全文戛然而止,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苏轼为文主张“刺达”,“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插关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只要“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佳作。它充分表现出作者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的写作技巧,体现出抒情写景散文的哲理化和传统赋体的散文化倾向。

苏轼在文章中通过清风明月江水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融为一体。作者写景,不是单纯地吸额景,而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作者抒情,不是孤立的抒情,而是寓情于景,因景生情;作者说理,也不是抽象地说教,而是通过写景抒情,即景即情地阐发哲理。文章既有生动的画意,也有浓郁的诗情,还有丰富的哲理。赤壁月夜的自然美景,苏子与客的忧伤情绪和人生宇宙的精深哲理互相渗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本来就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情理结合则是宋代散文的一大特点,其中,苏轼的星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篇赋体散文,《前赤壁赋》兼有赋体和散体之长。骈偶句式,适的押韵、主客问答的形式体现出赋的特点;而散句与虚字的大量运用,又使文章流溢出浓郁的散文气息。在赋的特色方面,本文也有不少创新。在句法上,本文骈散相间,极尽变化,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既有整饰之美,又有畅达自然之妙。在主客问答的形式上,苏子与客从泛舟、唱和、驳难到“相与枕藉乎舟中”,自始至终在一起活动,避免了传统赋体一问一答的呆板陈式,使得文章生动别致。

作者简介:张丽君,女(1971.6.1—),贵州省遵义市人。大学文化,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联系电话:15985296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