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内网安全技术的保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浅谈电子内网安全技术的保障

王明宸

成都树德中学外国语学校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在信息社会,人们对于电子内网安全数据保密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常用的技术有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与系统级数据保密技术,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技术的原理与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具体的应用。

关键词:文件级数据保密;系统级数据保密;技术应用

近年来,我国步入了信息化社会,电子内网信息安全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电子内网安全技术日益完善,并涵盖到数据保密、身份认证、监控审计、授权管理等多个领域。在这些技术中,数据保密技术属于核心,关于电子内网安全数据保密技术,人们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的应用

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是一种针对文件和文档的保密技术,可以确定文件的使用范围、使用地点与使用时间,对文件进行保密管理,该种技术在信息安全产业中有广泛的应用,该种技术的应用必须要针对特性的操作类型与文件格式,如word、PDF这两类形式,就需要采用不同的保密技术。一般情况下,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的应用要点包括几个内容:

首先,关于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的应用需要利用访问进程来实现,看文件是否被加密,以此拉判断加密文件是否有效。在获取到访问权限之后,即可对文件内容进行解密,将其存于特定的内存中。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额外临时文件,就很可能造成泄露问题,为了降低泄露风险的发生率,需要针对各类进程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对策,对临时文件进行合理的控制。

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的单位是单个的文件,为了避免由于系统崩溃或者突然断电问题破坏文件数据,需要使用临时文件技术进行加密,在完成解密操作之后,再进行替换,避免由于临时文件被获取引起保密技术失效。为了防止由于复制、粘贴、另存等操作方式导致数据被泄露,在应用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时,还需要关注到这几个问题,达到保密目的。

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既有优势,又有不足,这一技术可以对单个文件进行保密处理,灵活性好,概念清晰,容易被用户接受,对于用户的操作要求不高,技术实现难度不高,投入资金少,成本低廉。但是,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的安全性不高,虽然有信任进程识别、文件防护等特点,但是容易被攻击,杂存在安全漏洞,且兼容性较差,在维护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此外,文件级加密技术的应用需要根据进程来确定文件类型与保密策略,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上,难度较高。

2系统级数据保密技术的应用

与文件级数据保密技术相比,系统级数据保密技术不再针对具体文件进行处理,而是从网络系统与存储系统角度上进行保密数据,可以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来构建出完善的安全保密环境,并对底层数据进行加密与拦截。为了保证保密效果,需要严格控制好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尤其是要关于磁盘加密问题,对网络层进行层层加密,对各类外设、移动储存设备进行全程控制,制定出科学的保密策略。对于电子内网数据存储的安全解决方案,将所有信息数据进行分布式应用是一个基础的而解决技术。并且P2P对等网技术成本低,负载信息数据均衡,也是各大企业成功保护数据安全的主要应用技术。在P2P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寻址,而根据其定位文件分布方法的差异,也分为中心化对等网、非结构化对等网以及结构化对等网三大类。

系统级数据保密技术安全性高,该种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在网络传输系统、磁盘存储系统上,并利用相关的加密技术来控制,没有潜在的安全威胁,安全性更高。系统级数据保密技术的兼容性能高,不需要对具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不用考虑相关的兼容问题,在稳定性能方面,也更加理想,不会增加额外的操作风险。但是,系统级数据保密技术对于前期准备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做到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很容易影响其应用效果。

3结语

文件级和系统级保密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实际的产品研发和选择应用中,应该根据其技术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做出好产品,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总体来说,基于文件级保密技术的产品更加适用于相对简单的办公环境,可以采用文件级数据安全保密技术,而对于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系统,则建议采用系统级数据保密技术。对于提高电子内网数据存储安全的技术探析,无论是网络硬件的设计,还是软件的改善,甚至整个网络结构的重新调节,包括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等的设计考虑,都是为了更好的提高电子内网数据的安全系数,保证整个电子内网有效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阮国恒.基于云计算背景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以及未来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5)

[2]任宁宁,宋丽辉,郭旭.多级信息安全技术在教学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14(01)

[3]邹翔,王志海,李志涛.电子内网安全数据保密技术分析与比较[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07)

[4]于大春,于大鹏,杨世松.试论基于免疫思想终端安全系统的设计思路[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