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重复畸形的超声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肠重复畸形的超声诊断价值

费瑞林

费瑞林

(郑州市儿童医院超声医学科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肠重复畸形的超声图像特点,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内经手术证实的肠重复畸形患儿6例,总结肠重复畸形的超声学特点,并与消化道造影检查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6例病例中,经超声诊断腹部囊性包块3例,腹部厚壁萎瘪的肠管回声2例,漏诊1例;5例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肠腔内充盈缺损2例,3例为肠管受压移位。结论超声在小儿肠重复畸形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是目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超声;肠重复畸形;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067-02

消化道重复畸形可发生于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以小肠重复畸形最为常见,其中,50%发生于回盲部、35%发生于回肠、10%发生于空肠、5%发生于十二指肠[1]。以小肠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食管。当肠重复畸形合并胃粘膜和(或)胰腺组织迷生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梗阻、腹痛等症状。不同部位和形态的畸形发病原因不同,可能与胚胎期肠管空腔化过程异常或憩室样外袋退化不全有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近2年来经手术证实的肠重复畸形患者6例,年龄6个月-10岁,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5.2岁。患儿中4例因消化道出血就诊而发现,1例患儿表现为肠梗阻症状。1例漏诊的患儿因呕吐,反复发生肠套叠,后经手术证实为肠重复畸形合并肠套叠。所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5例行消化道造影检查。

1.2仪器和方法应用PHILIPSIU22超声诊断仪,GE数字胃肠机。超声检查时,探头频率为3.5-7.0MHZ。检查时患儿仰卧位,尽量处于安静状态,哭闹的患儿检查前予以6%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后检查,胃肠道干扰较重的患儿要行灌肠后检查。利用高频超声对腹部进行常规扫查,发现异常包块处重点观察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并观察与邻近肠管的关系。

2结果

2.1超声检查结果本组6例患者中,经超声检出腹腔内紧邻肠管的囊性包块3例,大小约2-6cm,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位于右上腹,1例位于左中腹,囊肿形态较规则,与肠管多不相通,壁厚而光滑,可见类似消化道壁的肌层结构,1例突向肠腔,2例突向肠外;同时发现腹部厚壁萎瘪的肠管回声2例,呈不规则的管状结构,与周围正常肠管关系紧密。漏诊1例;漏诊的患儿因囊肿较小,同时合并肠套叠而忽略了肠重复畸形的诊断。

2.2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儿同时行消化道造影检查,表现为肠腔内充盈缺损2例,肠管受压移位3例。本组全部患儿均经手术证实。

3讨论

3.1病因及临床表现消化道重复畸形是指附着于消化道系膜缘的具有与消化道结构相同的囊状或管道样组织。可发生于自舌根到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2],最常见的是回肠,其次为食管和结肠重复畸形[3]。其发病原因存在多源性,可能与胚胎期肠管空腔化过程异常或憩室样外袋退化不全有关。病理上将肠重复畸形分3型:(1)囊肿型:为位于肠腔内或肠腔外的圆形或类圆形囊肿,紧密附着消化道的一侧,内含分泌物。(2)憩室型:为与肠腔相通的囊袋形结构。(3):双腔型:正常肠管的系膜侧有一平行异常肠管,内有分隔,有正常的肠壁结构。肠重复畸形的临床表现多与其所在的部位及大小有关,多以腹部包块和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较大的囊肿压迫肠道可引起肠梗阻。同时肠重复畸形亦是小儿肠套叠的常见诱因,当内衬胃粘膜时,可出现呕血和便血等症状。

3.2超声表现肠重复畸形在超声上,多表现为囊肿型和管状型。囊肿型多为紧邻肠管的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壁厚而光滑,厚约2mm,可见类似于消化道的肌层结构,囊液清亮无分隔,当囊肿继发肠套叠时,套入端可见囊腔回声。管状型多于腹腔内探及萎瘪的粘膜明显增厚的肠管回声,与其旁的一段正常肠管关系紧密。囊肿型肠重复畸形需要与大网膜囊肿、梅克尔憩室、胆总管囊肿、卵巢囊肿、腹腔脓肿、腹腔囊性畸胎瘤、假性胰腺囊肿等相鉴别。结合病史及典型的超声图像特点,以上鉴别不难,但需要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综上所述,肠重复畸形多具有典型的超声图像特点,对于腹痛、肠梗阻症状的患儿,要常规进行腹部检查,早期对该病做出诊断,可以避免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的发生。对于诊断不明确者,要同时结合X线、CT、化验等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免漏诊或误诊,尽量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欣,邵剑波.儿科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16-417.

[2]贾立群,王晓曼.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8-184.

[3]ChengG,SoboleskiD,DanemanA,etal.Sonographicpitfallsinthediagnosisofentericduplicationcysts.AJR,2005,184:5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