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创新情景导入设计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初中物理课堂创新情景导入设计及分析

程文华

程文华江西省临川一中344100

摘要:一堂精彩的课需要有吸引住学生注意力的亮点设计,课堂的导入又是设计亮点的关键时间段。文章阐述了创新情景导入设计的三个方面条件,并联系实际案例,对创新情景导入的设计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每堂课的导入做创意设计能使整个系列课多元化。

关键词:物理课堂创新情景导入

一堂精彩的课必定有闪耀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心理学告诉我们,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更能给读者留下印象,所以,课堂的亮点设计不要来得太迟。好的情景导入设计需要对学生的整体了解、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积累的丰富的素材。每节课的开始导入部分植入亮点,能起到一个全局出奇的作用。

一、对学生的了解

授课的对象——学生是一堂课质量高低的最有说服力的仲裁者。我们绝不能脱离学生而把某节课单独拿出来评价太多,因为给重点班讲浅显或给“放牛班”讲深刻同样是徒劳的,一个幽默的语句能给八零后引起共鸣并不一定赢得九零后的赞赏,因此,一堂精彩的课必定要求教师对授课对象的充分了解,对象变了,说课内容就得相应调整。但是反过来讲,一堂很差的课却放诸四海而皆差,若要避免课堂的死气沉沉,必须从了解学生出发,找到一条路:让主动的学生迸发热情、让被动的学生像绕核运动的电子而不是随时都逃逸的“自由电子”。了解学生包括他们认知水平、生活和思想等等。

二、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

由于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大力提倡,各种模式的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就物理课程而言,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很大不同,固定模式的应用显然不能满足多元化授课方式的要求,所以三三六模式可以在某节课中运用得非常成功,但每节课都如此,实在是无异于用自已脚的尺码做的鞋给大家穿。不管是什么模式,是模式就必定会影响创新,所以它只可适合时采用,不宜大力推广。创新就是打破模式、想出新点子,彻底激发出学生的内部学习驱动力。

三、掌握丰富的素材

没有知识就不会有想象力,没有素材也谈不上什么创新。创新是素材的奇妙编排和应用,教师掌握的素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课堂的创新,而且这些素材不仅仅局限于和物理有关的,应该是各个领域中的,因为丰富的素材应用才会使学生不会孤立的看一门学科,懂得物理与生活及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物理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学科间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

下文从以上三个方面为角度,结合一些课堂导入的创新实例,对创新情景导入进行设计和分析。

案例1:《电荷》这节是整个电学的开始,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讲,电学比较抽像和难以掌握,所以讲授时要非常的形像和生动,如果没了解到学生的这一点,很容易形成“对牛弹琴”的后果。这节课可以采用一个著名物理学家的问题做为情景导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在他的大学讲堂上问过一个问题:假如由于某种大灾难,所有的科学知识都丢失了,只有一句话传给下一代,那么怎样才能用最少的词汇来表达最多的信息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大家的好奇心。费曼的答案可以在课程的最后面告诉大家: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荷有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已见,课中讲完原子结构之后,再将费曼的答案告诉大家,让学生体会原子结构理论的重要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巨大跨越。

案例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由泰戈尔一首诗导入:“夏日漂泊的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走了;秋天的黄叶,无歌可唱抖动着坠落,触地一声叹息”。这里几乎包含了声学中的所有主要内容:鸟儿的声带振动发声,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落叶的振动频率小,不在我们听觉范围内。语文与物理联系起来,打破学生文理分家的思维定式,科学与文艺是相通的,一个顶尖的科学家必定带有文人的情怀,如爱因斯坦;一个顶尖的大文豪也必定关注科技,如泰戈尔。

案例3:《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堂课的创意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并演示。课前让同学都准备好一个探究该课题的实验,课堂上主动让他们上台演示,并回答下面同学的提问,最后让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实验进行打分投票。教师对表现好的进行奖励,以加强学生对动手能力培养的意识。这样完全以一种活动式的课堂来让同学们充分展示他们的想象,让学生忘了这是一堂课,而是参加一次活动。

案例4:《光的色散》这节课里不提到牛顿将是一堂失败的课,以牛顿的故事做为导入,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家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导入设计:教师:“17世纪以前,人们都认为太阳的白光是最单纯的,直到1666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牛顿在一间黑屋子里的一个实验,从此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太阳光的认识。”下面就很自然地引入色散的实验。这节课可以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下文章。

总之,针对不同的课做不同的导入设计使整个物理系列课整体更加生动和多元化,来源于生活的丰富素材给学生构建一个学科之间紧密联系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