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慢性湿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李鉴峰韩宏光赵昕

李鉴峰韩宏光赵昕(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务部辽宁沈阳110016)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8-0047-02

【摘要】目的分析病因复杂的慢性湿疹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于2009年01月-2010年06月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45例慢性湿疹患者为观察对象(慢性湿疹组),对照组为与慢性湿疹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5位慢性湿疹患者家属。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狂、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等10个症状因子,采用1~5级评分。1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在调查中说明测试的目的及意义,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让两组调查对象对照量表的每一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真实的自我评定,独立完成。组间的差异用t检验分析。结果慢性湿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现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湿疹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差,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等方面。心理健康状况对慢性湿疹治疗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湿疹问卷心理学

慢性湿疹的病因复杂,患病率较高,约3/4患者找不到发病原因。因其病变多发生在体表,影响美观,而且难以彻底治愈,常常导致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应激系统的反应,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为此,作者对慢性湿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旨在分析慢性湿疹患者的心理特点。

1对象和方法

1.1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分析。

1.2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务部。

1.3对象慢性湿疹组45例来源于2009年01月-2010年0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湿疹诊断标准[2]:由急性湿疹转变或一开始反应不显著,因痒经常搔抓或由于其他刺激以至于开始即可产生变厚、浸润等苔癣而慢性化;局限于某一部位,一般不向外发展蔓延;病因不易发现;病程长,重者累年不愈;瘙痒明显;治疗顽固;稍受刺激极易复发。②患病时间至少3个月。③初中以上文化。④年龄在16~65岁之间。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肾、胃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②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年龄21~6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年半,病损部位主要在面部、耳部、肘窝、肛门、会阴部。对照组为与慢性湿疹组性别、平均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5位慢性湿疹患者家属。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为第一作者,资料收集和评估为第二、三作者。所有参与人员均经过心理评估培训。评估使用盲法。

1.4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狂、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等10个症状因子,采用1~5级评分。1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在调查中说明测试的目的及意义,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让两组调查对象对照量表的每一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真实的自我评定,独立完成。

1.5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分情况。

1.6统计学分析由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统计室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资料性质为定量资料,组间的差异用t检验分析。

2结果

2.1参与者数量分析补充两组进入分析结果情况。

2.2两组调查对象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调查结果显示,慢性湿疹组患者的精神病性因子均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躯体化、抑郁、焦虑、附加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本结果显示慢性湿疹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差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等方面。在慢性湿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国外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HashirnM.Okumura等认为情绪因素在许多皮肤病(包括湿疹)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慢性皮肤病会导致抑郁及自尊丧失。情绪因素将影响慢性湿疹的发展及治疗。慢性湿疹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水平较高,同时也表现更多的身心症状。上述均说明:慢性湿疹患者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此研究对于从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去预防慢性湿疹的发生、发展及完善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通过对慢性湿疹患者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说明其发病时期,因众多因素造成慢性湿疹患者心理压力、心理感受异常,提示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减少对精神、心理及躯体造成的伤害,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侯永梅.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358-9.

[2]刘辅仁主编.实用皮肤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