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本阅读教学研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新时期文本阅读教学研读

孙国琴

孙国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码头小学224313

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余年,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呈多元化发展:兴趣激发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不过,新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很多课堂仍停留在形式主义。本文结合阅读教学体会,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致力于根本,重视文本钻研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语文教学中“本”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语文的本体;二是指文本本身。如果没有“语”、没有“问”,那么语文教学就大打折扣,远离根本。不可过于强调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触摸”文本,才能加深对文本中所用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上的顿悟,享受语言审美的乐趣,如此方能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凸显。“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时髦提法,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有些老师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他们认为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一切问题。事实上,这是因为他们对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我们教师必须自己先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如果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文本,不了解编者意图,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依托,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的学校集体备课,一个人负责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为“传话”呢?现在老师都喜欢谈预设与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我们烧开水时只有到达了足够的沸点温度,才能沸腾。备课时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那么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呢?所以只有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生需求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二、返璞归真,读写结合

在很多人看来,语文很难学、很复杂。确实,从语文学习的机制来看是复杂的,它包括生理、心理多个层面。但只要方法得当,学好语文并不难,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最主要的就是要多读多写。《标准》里说得很到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标准》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里学会写作。”也就是说写得多了,就自然会写了。因此,我们不应该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高深,文学来自乡土。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源于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需要注意的是《课标》里提出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教学的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立方体”。感情、品格、价值观这些寓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之中。认识到“三维”是一体的,那么就在本质上掌握了语文教学内在,有利于教师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上好语文课。简单的课堂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思路明晰、目标明确、课堂情境让学生明白,作业不留到课后,占有学校课外时间。

三、注重实用,避免形式

随着我们射阳县教育现代化工作的推进,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所有学校普及,哪怕是只有几十个学生的农村教学点。但如果老师不问教学需要,从前到后都使用多媒体,都让学生表演,就不合适了。比如学生手上都有课本,却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自己本身朗诵技能就不错,但却让学生听磁带。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混淆起来,动不动就让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什么收获呢?教学应有度。所谓有“度”,就是应当把主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基础上建立新平衡。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调整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例如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一课时,让学生课外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可行的,但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课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为辅助。又如一位老师在赏析《蘑菇应该奖给谁》一文时,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播放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就是剥夺了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摸弄了故事,但是它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

四、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教师角色应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放心”地交给学生。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