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发展对农村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农村公路发展对农村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

贺鹏举

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柞山建设管理处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文章以农村公路发展与农村文化变迁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总结了农村文化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农村公路发展对农村文化变迁的影响,揭示了其内在作用机理。

关键词:农村公路;社会学;文化变迁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人口及面积均要高于城镇人口,农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农村地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纽带,农村公路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毋庸质疑,此外在农村公路得到大力发展后,农村的精神面貌、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那么农村文化变迁发生在农村公路发展后的巧合还是必然,农村公路是否对文化变迁产生了影响,如果影响存在,那么又是通过何种机理发生的?这是工程建设管理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下,总结农村近年来的文化变迁,分析农村公路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和作用机理。

1文化变迁理论

1.1文化进化理论

文化进化理论源于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的进化理论,认为文化变迁就像“进化论”一般,同样是不断进化的问题,它是基于对人类进步的乐观信仰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对不同类型文明的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人类文化是一种单线或单向的、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野蛮阶段向现代、文明阶段有序进化的规律,是人类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的结果。

1.2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理论认为文化变迁缘于文化传播,人类文化不可能在一个绝对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存在,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会与同时代的其它文化发生某种形式上的交流。文化传播学派代表拉策尔将文化要素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推出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从而证明文化变迁缘于文化传播。同时,文化传播方式一般可以归纳为:贸易、迁徙、扩散三类。

1.3文化创新理论

文化创新理论代表巴尼特指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克莱德伍兹认为:“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一般会促成另一部分的变迁,新工具、新技术、新制度、新思想都可能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各领域的改变,促成整个文化系统的变化”。

2文化变迁影响因子分析

2.1文化进化理论的文化变迁影响因子

(1)心理因素

古典进化论认为文化的进化源于人类心理的一致。人类心理的发展是由非理性向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决定了作为心理派生物的人类文化也经历了类似过程。人类心理的不断完善、智能的不断提高以及人类的欲望是人类文化变迁的动力,三者即为文化变迁的心理因素。

(2)环境因素

人类作为生物种群,从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生存和繁衍下来,其文化和社会行为特征必然具有环境适应性。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些特征会随之进行调整,即环境差异导致了文化变迁。这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

(3)经济因素

文化进化论坚持文化有着由低级向高级有序进化的规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变迁则是文化变迁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2文化传播理论的文化变迁影响因子

(1)人口迁徙因素

文化传播理论认为文化变迁源于文化要素在不同文化系统间的移动和交流,而文化要素本身无法移动,人是文化的体现者和搬运工。不同文化以一定群体为载体,通过人口流动发生接触、交流和融合。因此,各地区引发人口流动的贸易往来、外出务工等经济活动,旅游,通婚,移民是文化变迁的重要诱因。

(2)媒介因素

大众传媒以社会主流文化为背景,展现主流行为规范及价值标准,传递人类社会最新变动和时代道德标准、社会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因素,并向农村辐射渗透,补偿乡村自然形成的隔绝状态,以文化示范的形式推动文化变迁。

(3)教育因素

教育将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向受教育者主体内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又以行为和语言的形式表现于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和更新原有文化系统,对社会文化起到促进作用,推动文化变迁。

2.3文化创新理论的文化变迁影响因子

文化创新理论认为科学技术能够引起文化变迁。民族、区域文化的源泉是在远古时期由于特定自然生存环境而逐步形成的生活样式和血缘关系。自然界形态各异的物质存在成为各民族文化的根源,他们从中提取对生存至关重要的意义,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同时,诸如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并为文化多元提供了广泛空间和可能。

3农村公路与文化变迁

3.1农村公路与心理因素

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人心理发展的程度和范围,社会关系影响人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社会精神文化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容。社会环境的不同会造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巨大差异。农村公路密切了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弥合了城乡二元分割造成的社会环境差异,使农民接触到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了解了现代社会关系,感受到多元、积极的社会文化,促进农民心理发展,推动农村文化变迁。

3.2农村公路与环境因素

开放的自然地理环境,加速了文化间的交流,形成了包容并蓄、文明开放的特征;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则固化了文化形态,成为因循守旧的根源。农村公路打破了农村地区封闭的自然状态,文化传递、信息交流的物理阻隔消除,外来文化强烈冲击农村地区传统文化,并被当地群众接受、遵从、模仿,农村传统文化出现变异、重构和整合。

农村公路方案设计综合考虑村庄形成历史,规划了与村镇借景自然、突出乡村历史与地方特色的衔接方案,景观设计兼顾土地、水体、植被以及建筑物,引发了农村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并激发了沿线群众的自信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农民群众生活态度更加积极,乡风民俗更加文明。

3.3农村公路与经济基础因素

农村公路建设优化了农村投资环境,吸引了投资,促进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改善了农产品流通环节,方便了农民外出务工,为发展农家乐及关联服务提供了交通基础,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变化。

3.4农村公路与人口因素

(1)农村公路与经济活动

农村公路使农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增加,搅动了农民致富的念头,激发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城市,外出寻找工作,而良好的交通条件也使农民在住地与城市之间进行“钟摆式”务工成为可能。另外,交通条件改善也活跃了城乡贸易。

(2)农村公路与旅游

农村公路规划时会综合考虑旅游景点的交通需求,将旅游景点纳入交通设施覆盖范围,为其提供到达和停车等配套服务,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3)农村公路与通婚

传统农村社会具有同质性和流动性小的特点,交往圈狭小,青年人找对象只能依靠熟人在本村或附近村庄寻找。农村公路打破了农村封闭的环境,大量农业人口进城务工,促使农村社会由血缘向业缘关系转变,而业缘关系的形成促使不同地区农村男女因工作接触的机会增加,自主择偶的机会增加,择偶距离、范围扩大。另外,距离对婚姻有负面影响,交通条件改善拉进了农村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人们的距离观,有利于农村通婚圈扩大。

(4)农村公路与移民

农村公路规划时,决策者会综合考虑交通建设和异地扶贫问题。对于那些居住偏远,人口不多,地质条件恶劣,而公路建设技术复杂、成本又高的地区会权衡利弊,往往采取整村搬迁、异地扶贫的方式,将其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村公路对贸易、外出务工等经济活动,旅游,通婚,移民等行为产生影响,推动了农村人口流动,进而影响农村文化变迁。

3.5农村公路与媒介因素

农村交通条件改善推动了农民致富增收,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能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外界状况及进行各项娱乐活动。交通条件改善也加速了大众传媒向农村的流动,送书下乡、送戏下乡活动增加,农村有线电视、广播基站和互联网建设也由于交通先导条件改善,工程难度、成本降低,建设速度加快。

3.6农村公路与教育因素

我国有大量农村分布在山区,又以散居、杂居为主,道路不畅成为山区儿童失学、辍学的重要原因。农村公路以及客运班线的开通,消除了家住偏远地区儿童就学的交通障碍,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到距离更远、教学质量更优学校的人数也明显增加。另外,交通条件改善也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撤并学校、集中教育力量,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消除了交通障碍,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推动农村文化变迁向更深层面发展。

4结语

本文将农村公路置于社会学视野下,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审视农村公路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基于文化进化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和文化创新理论,建立了文化变迁影响因子集并以此为联系节点,研究农村公路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对客观、全面的认识农村公路影响有一定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灵芝.基于三螺旋模型演进的文化创新理论阐释[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5-8.

[2]黄先耀.初级市场的形成与农村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3]张鹏.农村交通建设与社会变迁[D].长安大学,2008.

[4]杨柳.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贡献度的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34-36.

[5]陶峰,王俊建.农村公路的作用与意义[J].交通世界,2006,(10):29-30.

[6]向妮嫔.社会转型期的村落文化变迁研究[D].吉首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