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杜强强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学习兴趣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中小学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面对迎面而来的信息时代,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该怎样做呢?本文想就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际运用这一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让任务驱动教学,合理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操作性强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讲字处理软件,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和排版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

2、增强学生能力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过时。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着眼点,“任务”的完成要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能力。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例如,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Wps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3、与其他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直接融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去。

二、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记》中倡导“道而弗牵”,应用到教学中就是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就必须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真正发生兴趣,使上课变成有意思的活动。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正是这种以有意义的、本课能达到的任务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例如,“画图”里有很多工具,对于这些软件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它的功能,通过相互协作、共同研究“画图”,从而了解和掌握这个新软件。这样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步入新的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人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处理的能力。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的基础教育又该如何适应呢?未来学家德雷珀•考夫曼曾说过未来的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考虑到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以任务驱动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