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血钾症84例临床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新生儿高血钾症84例临床讨论

彭东风

彭东风(平江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南平江4145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082-02

【摘要】目的讨论影响新生儿血钾浓度的因素、临床特点、方法对84例住院新生儿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新生儿血钾浓度过高的因素。对比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高血钾发生率之差异,产妇产前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早产儿高血钾的影响。结果64例早产儿和20例足月儿高血钾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高血钾发生率与产前产妇是否用皮质激素(DXM)亦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缺氧、溶血性疾病、酸中毒以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也是引起高血钾症的因素。结论早产儿比足月儿易发生高血钾症。病理因素、产妇产前DXM分泌不足,也引起早产儿高血钾症,所以应提前防、治。

【关键词】高血钾症新生儿

新生儿高血钾症中,足月儿与早产儿发生率有否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如何防、治。本文作了如下的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胎龄和出生体重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共收治84例新生儿,其中早产64例,胎龄28-30周5例,30+1-35周31例,35+1-37-1周28例。体重<1000克3例,<1500克20例,<2500克24例,≤2500克17例。足月儿20例,胎龄37-40周16例,40+1-42周4例,出生体重<2500克2例,≥4000克1例,2500-3500克17例。

1.1.2病理因素窒息、缺氧、呼吸暂停5例,肺炎2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脐炎2例,血型不合溶血7例,低血糖9例,合并酸中毒31例,颅内出血14例,肺出血3例,硬肿症11例,本组中,一个患儿可同时具有两种病理因素,归纳引起病理因素的原因有四个方面:感染、缺氧、溶血及酸中毒。

1.1.3心脏方面的表现计有心率减慢、心音低钝、心电图改变包括P波低平、增宽,P-R间期>0.12秒,QRS波>0.1秒,T波高尖,S-T段压低等。

1.1.4监测项目进院后即测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监护、动脉血气分析,每日进出水量、尿比重,尿钠。

1.1.5血钾检测所有监测对象均不用含钾药物。股静脉或头皮静脉采血,不挤压。若溶血,次日再采。DSI905自动分析仪测电解质。

1.1.6高血钾处理在去除和治疗病理因素之基础上,血钾浓度在5.6-6.5mmol/L,使用排钾利尿剂、高渗钠(3%)促进钠、钾置换,减少部分母乳,动用部分肠外营养。血钾浓度≥6.5mmol/L,则要拮抗钾对心脏的不良作用。我们用10%葡萄糖酸钙,1ml/kg,用10%葡萄糖等量稀释静滴,每日一次。沙丁氨醇雾化吸入,或(和)葡萄糖加胰岛素输液泵输注(按葡萄糖1克/kg,每3克葡萄糖加1单位普通胰岛素配合),同时用排钾利尿剂,血钾<6.5mmol/L,停用胰岛素与沙丁胺醇。

1.2分析方法全部各项统计学处理均用x2检验。

2结果

2.2产妇产前是否用过DXM治疗,早产儿高血钾发生率比较,使用过DXM的早产儿高血钾症发生率低。

3讨论

3.1高血钾症之于新生儿是常见电解质的紊乱。血钾增高的主要危险后果是影响心脏泵血的功能,甚至引发猝死。

3.2高血钾症,引起的原因很多,但大多可以早作预防。由表1可以看出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的高血钾症发病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与意义。文献报道[1],胎龄是反映新生儿成熟度重要的指标,胎龄越小,红细胞的Na+—K+—ATP酶活性越低,细胞外钾不易泵入细胞内,导致高血钾症。又由表2可见,产妇产前用过DXM治疗,新生儿高血钾症明显降低。这是因为DXM增加了极低体重儿红细胞Na+—K+—ATP酶的活性[2]。对预防极低体重儿非少尿型高血钾症尤有较好的疗效。

3.3引起新生儿高血钾症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四大方面的原因:一是感染,二是缺氧,三是溶血,四是酸中毒。从上述四个方面纠正这些引起高血钾症的原因,肯定有防止的作用。但有一点应强调,对于孕妇而言,皮质激素(DXM)的应用该谨慎。

3.4沙丁胺醇的作用,范燕舟已有介绍[3]。对于其疗效,我们也有同样的体会。唯药物学专著上[4],目前尚无介绍。至于如何迅速将血钾大于或等于6.5mmol/L的患儿高血钾水平迅速降至正常范围内,则应用利尿剂、高渗盐、沙丁胺醇同时处理,但这种处理,安全度究竟如何,当是我们在今后的此类病人处理中,应重点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肖昕.新生儿成熟度和产后日龄对血清钾水平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1):4-7.

[2]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等.产前激素治疗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非少尿型高钾血症[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6):81-88.

[3]龙燕舟.新生儿高钾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论坛,2009,7(6):3-4.

[4]陈孝治,刘绍贵,朱运桂,主编.全科医生处方手册[M].湖南省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