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利用尉氏县文物资源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3

开发和利用尉氏县文物资源的思考

许敬华

许敬华(尉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尉氏475500)

摘要:本文从尉氏县文物资源的特点出发,针对历史发展变迁中逐渐形成的旅游资源形态,提出文物在保护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尉氏县;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160-02

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它承载着文明的涵养和历史的厚重,是民族文化得以流传不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不断的实物见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物工作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资源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决定了文物事业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让其服务于尉氏经济,建设尉氏文化强县,加快尉氏经济发展,构建尉氏和谐社会。下面,我就尉氏县的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尉氏县的文物资源及其特点

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永兴镇三柳村出土的拙朴的石磨盘,到洧川兴龙岗出土的精美的大型通体磨光的石凿,就可以看到这片美丽的土地养育了我们智慧的祖先。至春秋时期,这里是郑国别狱,是狱官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还有一说是战国军事家尉僚的故里)。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县,距今已有2229多年的历史。尉氏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目前境内发现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古迹2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多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革命旧址等方面的内容,是尉氏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尉氏县馆藏文物近4000件,其中珍贵文物600余件,这些藏品包括上至新石器时代精美的石器,下至当代的革命文物,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序列,对研究尉氏县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是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打造文化强县,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尉氏县的文物资源呈现多样化分布的特点。尉氏县所属17个乡镇,每个乡镇都分别分布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寺庙遗址及革命旧址,这些地面遗存具有非同寻常的开发潜力。

尉氏县的国保单位太平兴国寺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属北宋兴国寺的舍利塔,后寺废塔存,曾屡遭兵灾和水淹。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曾重修塔顶三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尉氏县城开(封)鄢(陵)公路与郑(州)周(口)公路交叉口。塔东向、八级、体六棱。塔顶呈六角形伞状,攒尖顶宝瓶式铜刹扣在上边,塔体内外共嵌有384个佛龛,造型生动,形态各异,是宋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佛教史、科教史和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刘青霞故居是清朝河南首富尉氏县刘家宗族故宅的一部分,坐落在县城中央。刘青霞是民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女志士,光绪封她“一品诰命”,孙中山题字“天下为公”,鲁迅为其题“才貌双全”。她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加入同盟会。捐资创办革命刊物,捐资赞助河南革命军。建立了河南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办“养济院”、平民工厂、修歇马营桥。冯玉祥主豫期间,刘青霞把家中的全部财产捐给了政府。刘青霞故居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建筑大都是青砖灰瓦高叠脊,出兽,主楼两层,天井院,檐下檐枋透雕各种图案,是清代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洧川南门和洧川城隍庙位于尉氏县城西南五十华里的洧川镇。洧川镇,金代称宋楼镇,金兴定二年(公元218年)置县,因地处洧水下游一马平川而得名。洧川城墙在金代的基础上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扩修,现仅剩南门和南城墙。门洞内侧上方生长着一棵古柏,据林业专家考证,树龄已达500余年。与南城门相对,原北城门顶部早年亦长有一棵榆树,与南门古柏遥相呼应,所以洧川城又有南门到北门“百(柏)里有余(榆)”的趣谈。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后历代多次重修。现存有大殿、三门、东西厢房等古建筑24间。特别是门前的一对石狮,清楚地记载着雕于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其穿斗式木架结构为中原地区少见,前后八根刻有对联的方石明柱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的圣旨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保护单位。

阮籍啸台位于尉氏县城东城墙内侧,阮籍墓位于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字嗣宗,是三国魏时著名诗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死后葬于故里尉氏阮庄村。啸台是阮籍的舒啸之处,始建年代不详,夯土所筑。尉氏县志记载有包融、黄庭坚、苏东坡等历代文人墨客对啸台的题咏诗词多篇,明清和民国时期曾多次维修。阮籍墓前立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的清著名学者阮元亲书的“魏关内侯散骑常侍嗣宗阮君之墓”的墓碑。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保护单位。

此外尉氏县的文物资源有以椅圈马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存,有以同刘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有以苑陵故城、康王城、三亭冈古寨为代表的古城址,有以开封大相国寺下院青云禅寺为代表的古寺庙遗址,有以岑彭墓、马武墓、陈平墓、魏征墓为代表的名人墓葬,有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留下的烈士故居、革命纪念地为代表的革命文物。这些文物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带动尉氏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尉氏县的文物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大。尉氏县素有“三贤故里”之称,三贤乃“尉缭、蔡邕、阮籍”。在今天全国各地大打名人故里甚至争夺名人故里这张牌时,尉氏县显得落后了。可以说尉氏辛亥女杰刘青霞的事迹毫不逊色于秋瑾,国内早就有南秋(瑾)北刘(青霞)之说,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刘青霞呢。这些明显的优势由于缺乏党政的主导作用,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竞争力,被忽视了。而阮籍啸台目前的开发也仅限于阮氏后人的努力和民间组织,硬件不硬,软件也没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外地的程度。

2.文物保护的现状亟待改善。目前尉氏县的文物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也逐年提高。改革开放后,尉氏县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的支持,对兴国寺塔、钟楼、刘青霞故居、洧川南门和城隍庙进行了维修,但这还远远不够。不少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点的古建筑历经多年的风雨侵蚀,木结构已腐朽断裂,甚至墙体裂缝、倒塌、倾斜。由于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对古城址、古遗址随意取土、破坏,在古墓冢旁边建房,破坏了文物的周边环境。随着世界范围内文物收藏热的升温,盗掘古墓现象也日益增多,这都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不利因素。

3.文物资源开发较为单一。文物资源未经开发利用,是无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究竟哪些有开发价值,哪些是潜在的资源优势,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角度加以审视。但文物资源较为单一,需整合多方资源,如利用尉氏县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贾鲁河蛋鸭养殖基地开发贾鲁河鱼鸭混养示范园,开发张市镇郭家村万亩桃园采摘园、大马乡闫家村水库垂钓小憩区等自然资源,形成游览、观光、休闲一体化的旅游线路。

4.筹资困难。由于全国文物众多,而上级文物部门的保护基金又面向全国、全省,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也是杯水车薪。如果由于保护不力,文物损毁严重,就只能成为学术研究的资料来源,形不成旅游资源,使历史传承下来的文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5.环境保护体制不完善。文物景点附近的环境制约着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兴国寺塔紧邻开(封)鄢(陵)公路,四周没有围墙,随时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刘青霞故居周边建筑太过稠密,火灾隐患较大,不利于开发。蔡邕墓、陈平墓的重点保护范围内建民房,使文物的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北京天坛、颐和园申报世界遗产时,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来考察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文物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文物的周边环境当作一项普查内容,也再次说明了保护好文物周边环境的重要。

三、尉氏县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1.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建立一个对公众服务开放的博物馆。文物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展示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传播灿烂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正确处理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关系。文物资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无形而真实的历史信息,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既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又要抓住机遇,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发展旅游经济。有了文物资源,才会有文物旅游,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才能为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旅游的良性发展同样为文物保护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3.加大宣传力度。尉氏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在利用历史名人这方面大做文章。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深入挖掘这些历史名人所蕴含的内涵和特质,应该在加大宣传力度上下功夫。尉氏县政协曾出过几期“尉氏名人名胜”、“刘青霞专辑”、“蔡邕、蔡文姬专辑”、“革命烈士史料专辑”几本册子,但影响甚微。应该召开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广泛邀请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尉氏名人的研究。在尉氏网站上大力宣传尉氏的丰富的文物资源,吸引外商投资,统一印制一些小册子或活页资料,免费派发,同时经常邮寄给国家、省、市有关专家、学者,争取媒体的支持,还要加强对外联络,组织专门力量保持对外宣传的联系,力争寻求外地同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同,力争寻求本地、外地及全球阮姓成功人士的大力支持,做我们的坚强后盾。

4.编制科学的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当地经济的许多领域。对于尉氏县整个旅游开发要事先统筹规划,有重点的编制一套总体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苏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兴国寺塔、刘青霞故居、阮籍啸台、洧川南门和城隍庙等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尉氏优越的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通过规划,对尉氏县进行包装营销,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全方位展示尉氏的多重形象,增强尉氏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5.突出尉氏特色。当前是追求品味,彰显个性的时代,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地方具有竞争力,最终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尉氏县丰厚的文物资源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建立尉氏县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开发资源库,打造文化精品应做好开发前的筹备工作。目前,尉氏县已着手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有刘青霞故居,兴国寺公园,阮籍啸台和阮籍陵园,洧川南门和城隍庙,要着力把这四个旅游项目打造成尉氏旅游兴起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开发刘青霞故居的过程中,利用刘家遗物办刘青霞纪念馆,拍摄电视剧《刘青霞》和排演大型舞台剧《刘青霞》,以此增强刘青霞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的影响。利用佛教文化的影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和人文景观,再现宋代建筑艺术,以此建设“太平兴国寺”风景区。采取姓氏寻根的办法,利用世界阮姓祖先在尉氏的有利条件,办好世界阮氏宗亲恳亲会,达到亲情招商、亲情回报尉氏、亲情发展尉氏的目的,以此开发好阮籍啸台和阮籍墓。采取与民俗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借助农历“三月十八”洧川城隍庙会,发动民间力量,积极筹集民间资金,开发洧川南门和城隍庙。一百多位洧川籍的台胞在回乡探亲时,都要到洧川南门、城隍庙观光游玩,要力促他们投资建设洧川风景区。

6.创新文物保护的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扶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文物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制定出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积极性。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尉氏县交通便利,郑(州)周(口)公路、开(封)许(昌)公路、日(照)南(阳)高速从境内穿过,为开发旅游市场打下了便利的交通基础。同时,尉氏县新建了一批高中档宾馆、饭店;培植了一些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其中蔡庄鹿村的玉器加工已打造成精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县内的公交车线路完善,出租车遍布城乡,尉氏县初步创造了集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基本旅游条件。旅游兴衰,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能规划出高品位、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要做大做好尉氏旅游业,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会经营的人才队伍。因此,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总之,合理处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文物旅游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切实把文物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树立长远观念,加快尉氏文化强县步伐。

作者简介:许敬华,女,(1971.2—),尉氏县洧川镇人,1989年7月毕业于开封市文化艺术学校文物专业,大学文化程度,1989年7月至今在尉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1998年任副所长,1999年获得文博研究馆员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