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789例流行病学分析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3

急诊危重症789例流行病学分析及意义

刘荣格唐立真

刘荣格唐立真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北邢台054000)

作者简介:刘荣格,女,39岁,汉族,本科,副主任医师,河北省平乡县,研究方向:急救医学。【摘要】目的:研究我院建院三年急诊科抢救的危重病病种规律及抢救成功率变化趋势。方法:对我院建院始20097~20127三年来在急诊科抢救的789例危重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时间分布、疾病谱、病死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中毒、院外死亡是急诊科前五位危重病种;男性多于女性;中年组最多285例,占3612%;心肺复苏病例数最多的是“院前死亡”,院前死亡中年居多75例,占512%,全天就诊高峰在20:00~22:00为就诊高峰。结论:急诊工作的核心是对危重患者的病情综合全面评估,及时解除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并尽快分流,应关注青年人心里健康,减少自发行为造成致死、致残率,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加强院前急救及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急诊医师。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症;流行病学Epidemiologicalanalysison789emergencycriticalpatientssincethefoundingofNewlevel3comprehensivehospital

LiuRonggeTangLizhen(Theemergencydepartmentof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XingtaiMedicalCollege,Hebei,Xingtai,054000)

【Abstract】Objective:Itistostudythechangingtendencyoftheruleoferiticaldiseasesalvagedinemergencydeparmentandtherateofsuccessfulrescuerecentthreeyearssincethefoundingofourhospital.Methods:Theagesgenderstimedistribution,diseasescoresandfatalityratesof789criticalpatientssalvagedinemergencydepartmantofourhospitalfrom20097~20127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InjuriescirculatorydiseasesnervousdiseasespoisoningheartsstoppedbeatingbeforereceivinghospitalcareweretopefivecriticaldiseasesinemergencydepartmentMalecasesout-numberedfemalecase.Mostmiddle-agedgroupin285cases,accountingfor3612%;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caseswaslargely"dyingbeforethecourt,"diedbeforethemajorityofmiddleage75cases(512%).Thenumberofrescuedpatientsshowedpeakinwholedayfrom20:00to22:00Conclusion:Theemergencytreatmentshouldfocusanoverallevaluationofcriticalpatients,prombtlysolvingsevereproblemsandsendingpatientstorelevantunitsassoonaspossible.Thephysicalandmentalmentalhealthofyoungpeopleshouldbecontreatmentshouldbedisseminatedemengencyrescueskillsbeforereceivinghospitalcareshouldbeupgradedandadvanceddoctorswhoareexpertinonethingandgoodatmanyshouldbecultivated.

【Keywords】Emergencydeparment;Intensivists;Epidemiology

【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004-02

急危重症医学现已成为医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1]。近年来,随着120急救系统的建立和患者急救意识的提高,急救患者数量日渐增多,了解急诊患者的疾病分类对急诊科的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也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建院三年急诊科抢救危重症患者疾病谱进行分析,指导急诊科人才培养及科室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7~20127急诊科收治抢救的各种危重症病例789例,病例存档,均符合各种危重病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所有急危重症病例按就诊时间、性别、年龄、病种、转归等综合统计。按年龄分为少年组(≤14岁)、青年组(15~30岁)、中年组(31~60岁)、老年组(61~80岁)、高龄组(≥81岁)共五组。病种分类按接诊抢救主要危及生命的病因统计,依次分为外伤、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中毒、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院前死亡和其它共8类。转归分为治愈、住院、死亡共三类。进一步按不同年龄组、性别比例、病种构成比、就诊时间特征及转归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3统计学处理: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图表的形式列出,找出数据变化规律并进行分析总结。

2结果

21一般概况:789例危重症中,男438例,女351例,男:女=125:1;年龄3~95岁,平均年龄5025岁,危重症病人占同期急诊总量197%(789/3988),心肺复苏186例,死亡171例,其中“院前死亡”(院前出现心搏呼吸停止)145例。

22危重症病种构成比,外伤最多168例,主要是车祸伤、刀伤、坠落伤等,占2129%;其次是院前死亡145例,有车祸致死及中老年人猝死,占1837%(145/789);中毒144例,包括各种中毒,占1825%(144/789);脑血管系统132例,占1673%(132/789);心血管系统48例,占608%(48/789);消化系统24例,占304%(24/789);呼吸系统21例266%(21/789);其它99例,主要是急腹症,占1254%(99/789)。治愈228例,收住院363例,死亡171例。见表1。

23不同年龄组危重症分布情况:中年组组最多285例,占3612%;少年组最少3例,占038%;青年组270例,占3422%;老年组194例,占2459%;高龄组29例,占368%,见(表二)。

24病种及年龄构成:外伤中中年组最多81例,占4821%%(81/168),中毒组中年居多87例,占6042%(87/144);心血管系统组老年居多25例,占5208%(25/48);脑血管系统老年人居多60例,占4545%(60/132);呼吸系统组和消化系统组老年居多;院前死亡中年居多75例,占512%(75/145)。随着年龄增大而死亡率升高,青年组死亡率66%(18/270);中年组死亡率1824%(52/285);老年组死亡率213%(90/194);老年组死亡率3448%(10/29)。这儿死亡率是危重症抢救无效死亡数占总危重症人数百分率,具体见表2。

年龄组外伤心血脑血中毒呼吸系消化系院前其它死亡管疾病管疾病统疾病统疾病死亡≤14岁0111115~30岁66936873718441831~60岁81830506275335261~80岁212560687481990≥81岁6548331025危重症患者每日就诊时间分布:以18:00~2:00为多,20:00~22:00为就诊高峰,白日以外伤多见,车祸伤发生率最高,高空作业高坠伤,夜间心血管病高发,中毒无明显时间规律。见表3。

26院前死亡:我院近三年危重症统计中,院前死亡145例,抢救成功15例,抢救成功率1034%,院前死亡以外伤较多,多为车祸伤当场致死,内科以老年人多见,心脑血管病多见。由于我国心肺复苏知识普及还不到位,现场周围人对患者的猝死判断及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不到位,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常常超过1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严重影响复苏成功。我院抢救成功病种有机磷中毒、误吸、电击伤多见。

3讨论

我院是新建医院,地理位置靠市郊区属于新城区,高校区,居民平均年龄偏小,偏离市中心及城市密集老居民区,交通发达,来往车辆较多,正在建设的建筑群较多,这些情况和我院急诊危重症患者病种分布可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通过本文章回顾性分析总结建院三年急诊科危重症抢救疾病谱及救治状况,我们应该根据危重症疾病谱进一步加强危重症救治工作,具体如下:

31加强对危重症重视程度:急诊危重症患者占急诊总就诊人数比例较低,体现急诊还是以普通患者就诊为主。尽管危重症只占少数,但危重症病人年龄偏大、基础病多、病情急,疾病谱广、病情复杂、变化快,急诊首诊医师的初步诊断及处理对稳定病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危重症就诊时间,加强就诊高峰期医护人员力量,依据危重症病种比进一步加强创伤急救应急及心脑血管病、中毒急救能力培养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抢救是急诊工作的重要核心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医院应根据危重疾病普的情况来加强急诊科重点建设,以常见病及危重症病排列顺序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急诊科医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细节,以常见的、高发的危重病诊断和处置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进一步提高急诊医师对危重症诊断及急救处理水平,同时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及时救治,在最佳时间窗内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致死率及致残率。同时也提高推动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在社会的地位。

32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症患者重要科室,同时还有做好急救知识普及培训重要任务。院前死亡就是在院外发生心搏骤停,没有得到及时规范救治最终死亡。心搏骤停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70%~80%心搏骤停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中[3]。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技术掌握情况很不乐观,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低下[4]。据我们了解周围居民也属此情况。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国内外文献反复强调及早、尽快实施CPR的重要性,大部分患者发生4~6分钟发生不可逆性脑损伤,随后数分钟发生生物学死亡。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社区、学校、商场、车站等人口密集区做好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培训,事件一旦发生,第一现场人能够迅速辨认判断,尽早心肺复苏,同时呼叫急救系统,这样就有力地争取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有力保证了群众生命安全。

33加强急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保证急救设备齐全:我们要不断加强急救意识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急诊医护人员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各专科知识基础上,加强综合知识、急救知识技术水平提高,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团结合作技术过硬的团队,同时要具备积极向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精神。要通过多渠道提高急诊医师队伍建设,请上级专家会诊、积极开展学术讲座、定期派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在职研读提高学历等方式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同时要保证急救设备齐全,定时检修,百分之百正常运转。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以急危重病抢救为主的自成体系独立学科。其医疗实践是抢救、稳定、缓解和转诊的时间依懒过程,以“急”为灵魂[5],以抢救生命为第一目标[6]。“时间就是生命”在急诊领域是最好体现,我们遇到危重症患者要争分夺秒、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时间救治、稳定患者病情,为下一步深入诊断治疗赢得机会。急危重症病情急、病种广、随机性大、病情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急诊医师要具有扎实广泛的理论知识、超前意识,能以最少的临床资料、果断决策、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急危重症患者开展救治。

参考文献

[1]李昌,吴燕生,石聪慧.急诊“120”对2034例急诊患者抢救分析[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11):51

[2]中华医学会.临床治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1-473

[3]邹强,呼吸心脏骤停1683例院前急救死亡分析[J].四川医学,200425(3):307-308

[4]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公众对心肺复苏认识度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1):69-70

[5]张劲松,刘强晖,徐鑫荣。江苏省急诊医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548-550

[6]沈洪,急诊危重病专业综合性的实践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