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道景观中的视觉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林荫道景观中的视觉控制

王文然张文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本文以林荫道树距尺度为研究对象,从视觉控制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视距范围和视觉感受的研究,分析行人的平均速度与停留时间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林荫道的树距尺度产生不同的视距范围和视觉感受对行人行速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林荫道;树距尺度;视距范围;视觉感受

VisualControlinLandscapeofBoulevard

WangWen-ranZhangWen

【Abstract】Thearticletakethetreesplantingdistanceofboulevardastheresearchobject,basedontheviewofvisualcontrol,andanalysisthevariationofthepedestrianaveragespeedandstandingtimeo,throughtheresearchofthedifferentvisualrangeandvisualperception,explorehowthetreesplantingdistanceofboulevardeffectthepedestrianaveragespeedbygeneratingvariationvisualrangeandvisualperception.

【Keywords】Bvoulevard;Treesplantingdistance;Visualrange;Visualperception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2-0173-02

林荫道是指两侧种植一排以上的大、中乔木行道树而形成的较高绿化覆盖率的连续线性空间。行人的行走习惯趋于道路两侧林荫下,究其原因:从生理层面考虑,林荫道两侧能够清晰的观赏景观,又可以避免日光直射;从心理层面考虑,林荫道两侧的行道树能够给予行人相对私密和安全的空间心理感受。因此,林荫道的景观效果将直接影响行人的生理及心理感受,其景观效果的变化由行人的行进速度的快慢和停留时间的长短得以体现。

1.林荫道景观中视距范围的客观控制

1.1视距范围的控制

当行人的行进方向垂直位于林荫道时,行人的活动行为表现来自于所获取的环境信息,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空间界面、视觉界面和空间中的物体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树距尺度是影响林荫道的视觉界面与空间界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根据视觉控制下的格子气模型理论,即在足够空间的情况下,行人不会出现转弯的盲目性,因此直接往前移动提高了行人的平均速率。所以视距范围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行人的平均速度,亦说明视距对行人移动的结果有其影响。而林荫道的视距范围则受到树距尺度变化的控制,即树距尺度对行人平均移动速度具有影响。

1.2视觉范围的集中性

当林荫道行道树距较小,且种植密度较高时,由于空间均质景观的特性与视距范围控制力的作用,行人的视觉注意点减少,视觉集中力加强,视觉画面缩小,视距范围受阻,从而降低了行人的行进速度。如明孝陵方城明楼入口前的林荫道,路宽约为4.7m,两侧圆柏种植间距为6.4m,形成连续等距的密集状态围合空间,等间距的树距尺度能产生更强烈的廊柱围合感,空间环境围合性高,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减弱,在封闭的视距范围形成视觉集中性空间,行人受到垂直界面的限制增大,行动具有共同目的性与明确方向感,产生理性的空间秩序感,处于林荫道内的行人由于受到垂直界面的视距控制,于视距范围变窄,注意力集中到竖向的内红门和明孝陵方城明楼目标上,缩短了的道路焦距,使行人行进速度降低。

1.3视觉范围的分散性

当林荫道行道树距较大,且种植密度较低时,林荫道视距范围控制力和空间稳定性减弱。林荫道水平界面环境因素增多,空间构成复杂,空间内吸引视觉注意的刺激点增多,形成视觉分散空间,导致行人行进速度加快。如中山陵博爱坊与中山陵陵门之间的林荫道,路宽约为12.3m,圆柏呈分段式种植,树距为9m。此空间整体趋于开阔,周围环境产生视觉信息量与刺激物增多,视觉呈现分散状态。

2.林荫道树距尺度限定行人的主观视觉感受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人的主观感受不是对客观事物表象的完全再现,而是心理经验和客观事物的总和。景观环境视觉感受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行人主体根据自身视觉感受对景观环境产生初步判断,形成景观环境的整体印象与空间特征,并通过视觉感受反映景观空间的属性,最后对其产生相应的行动方式。

2.1空间边界围合效应影响视觉通达

较短的林荫道树距尺度可对空间环境产生划分作用,具有清晰的边界,形成空间边界效应。如明孝陵金水桥至文武方门路段的林荫道,圆柏种植间距为6.5m。等距有序的排列增加空间封闭性,空间环境秩序感增强,使行人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与安定性,并提供感官舒适性,加深安定松弛程度。随着行人紧张程度和环境刺激效应的降低,易形成稳定平和的情绪,使其停留时间延长,增进行人与整体空间环境的相互交流,更易融入周围环境,加深对空间场景印象,使其行速减缓,增加流通时间。因此,紧密的树距尺度可使行人轻松游览,视线有收有放,从而形成较高的空间品质,成为人们乐于停留的地方。

2.2空间过渡渗透效应影响视觉平衡

随着树距尺度增大,林荫道景观空间与周围环境空间形成空间的互渗效应。如明孝陵翁仲路段的,其中翁仲路主干道圆柏种植间距为7.2m,增大的树距尺度使空间互渗效应增强,空间环境趋于无序和活跃,空间迷失感增加,原有视觉平衡被打破,形成活跃的视觉感受。随着行人脑部获取的环境要素增多,视觉会更加敏锐,注意力会更加分散,心理紧张程度逐渐提高,易产生活跃、开放的心理感受。人体应激性的增强,增强行人对视觉画面中景物的识别和判断,促进了认知行为的发展,通过减少林荫道内的逗留时间,并加快行进步伐,完成快速抵达外界环境的目的。

3.结论

综上所述,树距尺度影响视距范围与视觉感受,进而影响行人的行进速度和停留时间,即行人的行速随着树距尺度的增大而提升,停留时间随着树距尺度的增大而缩短。因此,利用视觉控制与景观手法对空间人群分布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分配,使林荫道充分发挥其有益的空间效益,达到合理利用景观提高空间区域使用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宇,靳思佳,柳潇,等.城市林荫道概念、特征及类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2,(4):1-7.

[2]岑华舵,薛郁.视距和潜意识行为对行人交通流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2,(4):332-336.

[4]刘晓光.景观象征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