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马克思神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3

试述马克思神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冯福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几乎达到了科技的顶峰,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审视和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文明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短缺,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物种减少等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也日渐突出。种种环境问题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成为了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应该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而应该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生态平衡,为我们的后代留有生存的资源,为人类的生存与延续尽到应有的责任。因此,对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成为了崭新的课题。我们不仅要对生态文明加以重视,更要注重其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有效结合,在探索与实践中谋求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融入到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

1、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1.1生态文明的提出

当下,关于生态文明的提出,我们首先要先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说起,这里面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演化的新的形态。如今,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新的文化形态,其发展的进程与水平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原始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很少,并且当时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资源,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于是在原始时期,形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多,对其需求也不断增加,于是人们开始更多地开垦土地,但是由于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所以虽然局部生态环境被某种程度的破坏,但人类对自然界整体的破坏不是很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相协调的、和谐的。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依靠的是环境资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能力不断提升,随着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蒸汽机以及电气的应用给予了人们更好的生活条件与崭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开始了更进一步的对自然的改造,不仅加大了力度,同时也愈发肆意妄为起来,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种改变意味着人类已经成为了自然的主宰者。然而,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人类确实获取了短暂的利益,但从本质上却也造成了能源的过渡消耗、人口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致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全球生态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紧迫的、严重的挑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冲突愈发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威胁。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工业时代的文明并不能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也无法从本质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仅因为工业文明对自然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它还有着根本性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文明来纠正之前文明带来的错误与危机,于是,生态文明形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关系到人类文明良好正确发展,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到人类后代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生态文明的内涵

1.2.1生态文明的起源

说到生态文明的起源,就要理解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与生态文明的起源密切相关的。文明的涵义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状态。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文明也随之发展,文明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联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生态的保护问题,在一些学者逐渐提出关于生态、生态系统等问题的认识后,逐步演变成一个相对充实的体系,关于生态文明的观点也随之而生。生态文明的起源必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了解了起源问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可以更加深入和透彻,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将更加正确、更加可行。

1.2.2生态文明的内涵

提到生态文明,就要说说文化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价值观,而文化价值观是一群人认为有益的,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条,和时代性紧密联系。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体现的一种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承认自然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这种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也说明了生态文明是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反应了生态环境的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环境的道德要求,作为存在于人们的内心的一种信念,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可以说,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类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生态观,反思人类不文明工业行为的基础上,形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

1.3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自然观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一种继承和体现,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它的基本要求是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双重和谐的目标的实现,是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与指导,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表达了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符合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需求、完善和利益,可以说,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是现代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并需要认真面对、谋求发展的重要、崭新课题,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新趋势与新阶段

2、生态文明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

2.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涵义

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与理解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认为,哲学变革的基础是自然观的变革,正是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中,特别是从人对自然能动的实践关系中,马克思将他的唯物史观全部贯彻到他的自然观之中,赋予了自然新的内涵,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自然观创造了崭新的、划时代的变革。从马克思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重要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马克思没有给自然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他对自然的概念的把握。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然,是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自然,是作为人的环境的自然,是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是作为生成演变或消逝的现象和过程的自然。而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中,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马克思认为,自然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人是自然界在发展中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产物,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其次,劳动是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机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劳动作为基础的。再次,违背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对抗的认识论根源。最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受自然形态制约的。

2.2生态文明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

生态文明的提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就我国而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结合是十分必要与贴切的。要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要对目前的这种高消费、高污染的不良生产方式进行改变以外,还要建立一系列新型的生态产业,比如农业生态产业、工业生态产业旅游生态产业等。而且要改变那种人与自然的不平等的主从关系,提倡人们爱护和珍惜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目标,重点在于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努力实现由必然王国像自由王国的转变。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坚定地努力,需要从价值观、发展观等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变革。我们不仅要转变价值观念,同时还要改变发展观、消费观、与科技观,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还要在经济、消费方式、科技发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3、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观念

3.1提升道德意识,加强道德培养

建设生态文明一定要与建设精神文明相结合,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生态观念的革新,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意识和征服意识,均阻碍生态文明的发展。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的社会氛围,尊重和善待自然。生态保护,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会团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完善环保教育体系。对国民的环保教育,必须从最基本的教育体系抓起。再次是对群众的生态自觉性的加强。要加强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就要提升他们的个人自觉性,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最后应该使公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提倡并引导更多群众的参与。

3.2倡导文明消费,弘扬优良风尚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国民的消费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应该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倡生态消费。只有在社会中树立优良的理念和风尚,构建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才能更好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积极有效地运用到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在当今世界,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以这种正确的消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来提高道德建设、加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弘扬的。在新的时期,我们不仅要提升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更要通过这种方式将良好的习惯融入到生活中,从小事上积聚力量,潜移默化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的后代做应有的贡献,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具有优良的风尚。

3.3建立有效政策,构建法律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全面了解与思考,再总结经验进行更好的实践。社会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体是生态社会主义,它是一个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这种理念符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各级领导应该将施政重点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体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其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上,要根据各地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最后,在政策发展上,应重点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构成体系,形成合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使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局上更加有序、合理。

3.4依靠科学技术来减少环境污染

利用科学技术是减少工业废物,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人的解放的物质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关注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来处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的一贯价值主张。也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利用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已经开始产生影响:嫁接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也美化了生态环境;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优化了生物物种的生命质量,进而起到了稳定和优化生态系统的作用;对稀有资源替代物的开发和利用,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和谐与完整;对地表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等等。科学技术的利用能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3.5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进行改革

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的扰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扰乱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9],同时也破坏了劳动者的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这样必然酿成生态与社会的双重危机。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使得资本主义能够对社会自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合理地调节与控制,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却又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种调节。因而,要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变革社会制度,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发展进行了认识,并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了思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体现了其理论价值,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理论基础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不断树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完善环境保护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达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4]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5]陈坚.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求与实现途径[J].城市问题,2005(9).

[6]刘经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7]张汉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8]宋言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28-32.

[9]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21.

作者简介:

冯福元(1980年5月),男,汉族,籍贯:广东省五华县,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