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单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单岭

单岭

单岭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四中学7345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说明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人才竞争将是发展的主流。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由教师作为传播者,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受。历史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悖论。显然,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先生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教,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内容时,我没有采用老师先讲解、学生后记忆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概括和梳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革命过程中主要有几件事?

3.革命的影响(国内、国际)是什么?革命过程有何特点并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的教与学双向交流的气氛。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最大的学习主动性,以满腔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努力获取知识,学习中的艰辛不再感到苦涩。然而对于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使一些学生由害怕变为厌学。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势,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从而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也就会从畏难发愁、望而却步转变为跃跃欲试、知难而进。

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编小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旁观者身份,也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还可以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身份。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疑解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北宋张载曾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不难看出,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求题目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

例如,学了《法国大革命》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立即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对革命的每一个方面进行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提出了新问题。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我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路顺利”而且“毫不费力”,这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