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引流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切口引流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体会

李强

李强(宿州市永安中心医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目的:探讨切口引流预防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作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肥胖患者腹部手术107例,按手术顺序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治疗组(切口引流),其中对照组54例、治疗组53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切口内不置引流;治疗组于前鞘和皮下脂肪间置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吸引。结果:对照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9例,平均住院时间17.5天;治疗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6例,平均住院时间11.5天。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切口内置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关键词】肥胖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引流

切口脂肪液化是肥胖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会致切口延期愈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也增加了医疗费用,降低了病人满意度。自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53例该类患者采用在腹直肌前鞘和皮下脂肪间留置多孔引流管的方法预防和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良好。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肥胖患者腹部手术107例。按手术顺序奇数为对照组54例,偶数为治疗组(切口置多孔引流)53例。手术包括:胃穿孔15例、胆囊结石29例、肠梗阻25例、化脓性阑尾炎30例、子宫良性肿瘤8例。对照组体重指数(BMI)30~40(肥胖Ⅱ级)38例,BMI>40(肥胖Ⅲ级)16例,平均年龄58.5岁,并存病12例;治疗组BMI30~40(肥胖Ⅱ级)35例,BMI>40(肥胖Ⅲ级)18例,平均年龄58.6岁,并存病15例。

脂肪液化诊断标准:术后3至7天切口内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渗出,每天大于10ml,切口周围有轻微红肿及轻压痛、体温正常、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基本正常、渗出液细菌培养(-)、渗出液镜检有脂肪滴以及排除腹水渗漏。

1.2方法结果:对照组术时按传统方法缝合腹壁各层。治疗组在缝合腹直肌前鞘后,于腹直肌前鞘浅面与皮下脂肪间留置带有3~5个侧孔的18#引流管,经原切口一端引出,术后负压吸引。对照组皮下脂肪液化19例,平均住院时间17.5天;治疗组皮下脂肪液化6例,平均住院时间11.5天。治疗组脂肪液化确诊后经引流管用生理盐水适量加庆大霉素8万U冲洗,每日1~2次,至切口愈合后拆线。对照组发生皮下脂肪液化后按传统方法予以换药或间断拆开,至愈合后拆线。两组所用抗生素基本相同。

1.3统计学处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P<0.01)。

2讨论

2.1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主要为医源性和患者自身原因所致。主要有①肥胖:由于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较厚,血管相对较稀,使受伤组织因血供不良而发生液化。②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组织的愈合能力下降。③患者有并存病,如术后咳嗽剧烈致皮下组织裂开而致积液不能排出。④患者高龄、贫血、低蛋白血症也是易致组织愈合不良而致脂肪液化。⑤术中使用电切或电凝接触组织时间过长,使凝固的组织过多甚至碳化而致术后发生脂肪坏死性液化[1]。⑥手术操作不规范,缝结扎过紧或过松,甚至叠加缝合致使脂肪组织切割而发生坏死[2]。⑦术后使用酒精不当或用湿的酒精纱布覆盖切口,致使酒精渗入切口等。

2.2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诊断切口脂肪液化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我们体会:①术后3~7天切口有少量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渗出,每天至少大于10ml,计3天以上;②无明显发热;③切口渗液镜检有脂肪滴;④渗液细菌培养为(-);⑤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基本正常。⑥甚至B超检查切口内有液性暗区或分隔状。并非每例患者均具有上述症状。

2.3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切口脂肪液化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重在预防。如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术中规范操作,特别是使用电切电凝时组织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小功率为佳;切口缝合时用最好用温生理盐水冲洗,以带走部分失活脂肪组织;切口加压以容成人4~5横指通过为宜。

本组资料证明,肥胖患者皮下置引流管可达到预防和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作用,且经济、安全、简单[3],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参考文献

[1]关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680

[2]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中华现代外科学杂,2005;2:178-179

[3]倪进斌,钱金权.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中国保健,2008;16(1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