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间质瘤28例临床诊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十二指肠间质瘤28例临床诊治分析

姚明洋

张家界武陵源区人民医院湖南张家界427400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诊疗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实施常规开腹手术方案治疗,观察组14例实施腹腔镜加内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是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营养不良、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明显较对照组42.86%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采取手术CT及消化道内镜检查为主要诊断方式,实施腹腔镜联合内镜下手术可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创伤,利于术后恢复,控制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治疗

十二指肠间质瘤高发于中老年人群,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大多数患者难以早期诊断。针对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主要采取内镜、腹部CT等方案协助诊断,最终经过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确诊为十二指肠间质瘤后,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1]。以往主要选择开腹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取得治疗作用,但是手术创伤大,导致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严重影响预后结局。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建议对十二指肠间质瘤实施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治疗,可以促使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弥补单一应用腹腔镜存在的不足,减少手术创伤,更为精准及安全[2]。本组研究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疗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腹部CT、内镜检查,或者进行病理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及观察组14例,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5±5.8)岁;肿瘤直径1~5cm,平均直径(2.6±1.2)cm。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1.4±5.7)岁;肿瘤直径2~4cm,平均直径(2.9±1.5)cm。纳入标准:符合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标准;具有手术指征者;18~80岁;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严重血液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进行腹腔镜联合内镜下治疗,患者取全身麻醉,保持仰卧位,头高足低右倾,以CO2建立气腹,腹内压为11~13mmHg,脐部放置10mm穿刺套管,并置入腹腔镜,进行腹腔探查,实施三孔法进行操作,充分游离病变位置后,胃镜下钳起病灶处胃壁,病变位置2cm处使用肠钳夹闭,胃镜下进行病变部位确定,游离十二指肠肿瘤周围系膜,采取腹腔镜切割器与病变相应十二指肠球部肠壁作固定,在肠管无狭窄后,进行肿瘤固定,作切割吻合操作,实施楔形肿瘤切除,随后取出肿瘤,确定无出血及狭窄后,作切口缝合。

对照组取平卧位,常规全麻后,根据病变位置取切口,游离病灶周边系膜组织,随后切除肿瘤,取出肿瘤标本后,作切口冲洗及缝合。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术后感染、出血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全部录入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经独立样本t检验,(±s)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是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术后出现营养不良、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明显较对照组42.86%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表现与肿瘤所处位置、大小等呈密切相关性,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发病于降部及球部,患者主要表现为黑便、腹部不适、腹部包块等症状,若肿瘤直径较小则可能无症状,大多为体检中发现[3]。

3.1检查方法

对十二指肠间质瘤,引起发病位置较为隐匿,且早期诊断难度大。上消化道钡餐、内镜检查、腹部超声、CT及病理检查是常用检查方案。上消化道钡餐表现为局部充盈缺损、十二指肠粘膜受压推移、管腔狭窄、粘膜受破坏,但是仅对累及粘膜及腔内生长病变有较高检出率;腹部超声是较为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可多切面动态扫描肿瘤的大小及形态、轮廓等,显示肿瘤周围组织病变情况,获取肿瘤及周边组织血液数据[4]。但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采取超声进行早期诊断的检出率较低,特别是对于直径3cm以下肿瘤,敏感性明显低于CT,难以判对肿瘤性质进行鉴别。内镜检查是最直观的检查方式,可在可视状态下进行肿瘤观察,因肿瘤处于粘膜下,有光滑隆起病变,通过内镜能有效检出腔内生长间质瘤,但是对于壁外型、壁内型诊断敏感性较低。CT检查的分辨率高,且视野广阔可发现胃肠壁层次及浅表病变,从而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及大小,在肿瘤良恶性鉴别中具有显著意义[5]。且CT检查无侵入性,适用于体弱或年老者;最终诊断需要通过组织病理检查进行,从而进行明确判断。

3.2手术治疗

传统开腹手术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但是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增加患者痛苦,严重影响预后结局。随着微创手术的逐渐应用,已经成为临床首选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方案。腹腔镜手术可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恢复较快,但是腹腔镜手术无法达到开腹手术的精细性,难以对腔内良性肿瘤有效切除[6]。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结合两种技术的优势,取长补短,创建有利的手术优势。经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出血量低,术后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精准性,减少术中不必要损伤,切除后及时止血,降低手术并发症。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较低,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

综合上述,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采取CT及腹部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钡餐等均有一定检出率,但是最后需要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诊。实施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安全性高,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解亦斌,杜佳,李倩等.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与预后[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4):1694-1697.

[2]李昱骥,周建平,孔凡民等.十二指肠间质瘤手术方式探讨并文献复习219例[J].山东医药,2014,(16):85-86.

[3]李昱骥,周建平,李新等.十二指肠间质瘤39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9):654-657.

[4]李春龙,王志东,崔云甫等.经肠系膜入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3):238-241.

[5]闫顺笠,晏仲舒,廖国庆等.十二指肠间质瘤46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0):1324-1328.

[6]戴玲玲,刘永康,吕良靓等.胰头区域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74(5):791-796.

[7]厉学民,张家敏,毛根军等.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16例临床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