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符以山

符以山(海南省东方市三家卫生院海南/东方5726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60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58例)和非老年组(5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死亡率及再梗死率的差异,从而总结出两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结果比较分析发现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不典型症状和无症状表现的发生率分别为51.72%和9.26%、48.28%和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危害大,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和无症状,且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梗死率较高。临床医生应特别注意,以今早发现并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9-006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急骤且持久的缺血与缺氧而导致的心肌缺血与坏死。典型的临床特点为胸骨后剧烈疼痛持久、急性血液循环功能发生障碍、血清心脏特异性酶浓度增高以及心电图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动态改变。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及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使得急性心肌梗死成为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多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危重型疾病,病死率逐年上升,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并发症多,再加上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其在临床上的治疗较复杂,临床上对有关该病的确切诊断方法还不完善,最终导致了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从而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特别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掌握并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避免漏诊、误诊提供科学依据,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及生命质量的提高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按照年龄≥60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58例,年龄范围为60~80岁,平均年龄(72.5±3.6)岁,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0例,发生梗死位置:前壁18例,前间壁12例,下壁16例,前壁+下壁7例,下壁+后壁5例;非老年组54例,年龄范围在38~58岁之间,平均年龄(47.6±5.3)岁,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7例,发生梗死位置:前壁17例,前间壁11例,下壁10例,前壁+下壁6例,下壁+后壁10例。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号、住院时间、姓名、性别、年龄等;患者的病史:吸烟、饮酒、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临床指标:患者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都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大于30min,心电图至少有一2个以上相关导联ST的改变或心肌酶2倍升高,肌钙蛋白阳性。除年龄外,两组患者在其他方面都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本研究是运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按照患者的年龄段进行分组比较。

1.3统计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1.7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51.72%和9.26%,无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48.28%和5.56%,不典型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憋气、胸闷和消化道症状,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2.3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再梗死率和死亡率随访跟踪调查3年后,分析发现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再梗死率分别为15.13%和3.02%;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9.89%和4.54%。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近1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在发展中国家是第二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9%。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及睡眠质量不好等都容易导致该病发生,尤其多见于老龄人群。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的症状没有特异性,导致时常发生漏诊误诊的医疗事故。因此,了解和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对患者的及时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段分组进行了比较,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1、在发病率方面,老年组要高于非老年组患者,比例约为2∶1,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本病男性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3、研究分析发现老年组患者的无显著症状的比例较高,主要表现出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憋气、胸闷和消化道症状。4、对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分析发现,老年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多,主要的并发症为脑卒中、心衰及心律失常。5、在病死率和再梗死发生率方面,老年组患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发病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虽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典型症状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的症状,只是更多的表现为和心脏无关的突发性症状。这些临床特点多与老年患者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如年龄、心脏功能衰竭。因此,当老年人突然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时,如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和休克,憋气、胸闷、大汗感,解释不清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缺乏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昏厥的神经症状,难以解释的牙痛,下颌痛,肩手痛或肩手无力沉重等局部不适症状,都应考虑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医生应今早对患者作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检查,全面考虑以避免漏诊和误诊,从而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初次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对身体带来的不可逆性损伤,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刘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127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6):150-151.[2]姜青文;于守宏.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221.[3]陈文慧;郭志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