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池凤鸣

◆池凤鸣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341600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国文字之难习,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为了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采用例举法,谈了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两种特殊词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因此,它分为三种类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其基本结构形式是:[不及物动词]+宾=[使]+宾+动。

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译文:忧愁祸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句子中“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属使动用法,意即:使……生存发展,使……委靡衰亡。

区别动词的一般用法与使动用法:第一,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通常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第二,如动宾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个动词就作使动词用了。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形容词常常用作使动。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它的后面带有宾语,则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用法。这时这个形容词不是修饰后面的词语,而是以后面的词语为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形容词]+宾=[使]+宾+形容词。

例二: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译文:饲养它却不能使它充分施展才能。

句子中“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竭尽。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名词(包括方位名词)不带宾语,如果宾语前没有别的动词,则这个名词用于动词。名词用于使动的情况十分少见。名词用于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名词]+宾=[使]+宾+动词。

例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二章》)

——译文: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

句子中“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定居。

二、意动用法

在古诗文中,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这种意动用法一般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形容词]+宾=[以]+宾+[为]+形容词。

例四:邑人奇之。(《伤仲永》)

——译文:同县的人认为他很奇特。

句子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即:以之为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古诗文中名词可以用于意动,以后面的词语为宾语,表示主语在主观上把这个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名词]+宾=[以]+宾+[为]+名词。

例五: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

——译文:您守义不杀人,却要(发动战争)杀众多的人。

句子中“义”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即:以……为义。

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形容词既可以用于“使动”,又可以用于“意动”。一般来说:(1)宾语前的形容词,若不作定语而又无别的动词时,即用于“使动”或“意动”;(2)状语后的形容词,若无别的动词时,也可用于“使动”或“意动”。但是,同一个形容词,究竟是用于“使动”还是“意动”呢?这就必须依据上下文和句意来辨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方面,而“意动”侧重于主观心理方面。

总之,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学生要学好文言文,都不可能绕开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相反,要重视它,研究它,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创出佳绩。

参考文献

[1]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3年5月。

[2]蔡镇楚编著《实用文言语法表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