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生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大学本科生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恩欣

张恩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405)

摘要:当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为加强中医肿瘤学人才培养,广州中医药大学制订并实施了“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对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建立严格的培养对象准入条件,制定明确的培养标准(分总体标准与专科标准两个层次),培养模式采取拓展式培养,以主修专业课程学习为主,拓展学习中医肿瘤学相关知识及中医经典古籍的研习,学生指导与管理实行导师负责制,按照2:1的生师比配备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及培养工作。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不合格者将退出培养计划,对学习优异者给予“周岱翰奖学金”以资鼓励,进入规定的培训阶段时,要求跟随导师临床随诊,研究生阶段重点培养科研能力,同时积极参加各类中医肿瘤学的学术讲座或会议,熟悉学科专业的前沿学术动态。通过探索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指导实施“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期培养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能娴熟的优秀中医肿瘤学人才。

关键词:中医肿瘤学;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中医药治疗肿瘤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学术特色鲜明,成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重要治疗方法。为吸引更多的本科学生关注中医肿瘤学科,培养一批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卓越中医临床技能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肿瘤学人才培养,在中医肿瘤学家周岱翰教授的倡导和支持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特制订并实施“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并取得一定教学成果。

一、“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总体工作思路

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肿瘤学教研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中心学术平台,秉持“重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育人理念,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育,加强中医知识应用培训,大力推广中医肿瘤学的学习与临床应用,从在读的本科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中挑选对学习中医肿瘤学有浓厚兴趣及热情的优秀学生,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中医基础知识扎实、中医临床技能卓越的优秀中医肿瘤学人才。

二、“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要求与标准

(一)基本要求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专业,尊重科学,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服务的献身精神;掌握系统、牢固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知识,能够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和基本知识技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备中医肿瘤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熟悉中医肿瘤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掌握医学实践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丰富的中医肿瘤学专业相关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沟通交流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信息利用能力。

(二)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分为总体标准及专科标准两个层次。总体标准即需达到学校对医学本科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和要求,所有纳入“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都应该在专业总体标准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专科标准培养。专科标准以总体标准为基础,根据中医肿瘤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与特色,制定学科专业培养应该达到的培养标准和基本要求。“培养计划”专科标准由学院教学处和中医肿瘤学教研室联合制定并公布。

(三)准入条件热爱中医,对中医肿瘤学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强烈从事中医肿瘤学临床及科研工作的意向;五年制二年级在读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三年级在读学生;医学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3.0以上,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内经选读(如尚未修读的可不计入)的学分绩点均应在3.0以上;同等条件下,综合奖学金二等奖以上获得者、科研学术或临床技能大赛等比赛获奖者将优先纳入培养计划;有特殊学术专长、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或对中医学知识有独特见解,经专家组面试审核后可破格纳入培养计划。

三、“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采取拓展式培养,纳入培养计划的学生仍以主修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在不影响主修专业学习前提下,根据中医肿瘤学专科人才培养标准,另外制定专门的学习拓展计划,增加相关专业课程学习,重点学习中医肿瘤学相关知识。

中医肿瘤学基础理论及辨证规范始于《黄帝内经》[1,2]、《伤寒论》[3,4]等中医古籍,经书中大量有效方药至今仍常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如研究发现,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肿瘤中药较大部分源于《神农本草经》中治癥瘕积聚药物[5],临床医家亦喜用《伤寒论》中的桂枝茯苓丸[6]、旋覆代赭汤[7]、半夏泻心汤[8]等古方化裁治疗肿瘤本病或用于减轻化放疗的毒副反应,故培养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肿瘤学专科人才需同时加强中医经典古籍的学习,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学习氛围,重点培养传统中医经典理论在肿瘤病防治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学院教学处及中医肿瘤学教研室共同管理,教学处负责组织遴选、资格审查、方案实施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中医肿瘤学教研室主要负责面试审核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坚持自主、公平、公开原则,符合准入条件的学生可自主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成立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专家组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经审核合格者可纳入“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行导师负责制,按照2:1的生师比配备学术导师,中医肿瘤学教研室选出若干名临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要求副高职称以上,且应为中医类专业毕业)组成导师组,按照专科标准要求,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及培养工作。纳入培养计划的学生,经每一学年两次考核合格后均可获得3000元/年/人的“周岱翰奖学金”。奖学金将在每一学年结束后发放,对于考核不合格或其它个人原因退出培养计划者则不发放当年的奖学金。顺利完成培养计划的学生可获得学院颁发的“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习证明。

每年遴选10名医学专业学生进入“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本培养计划实行动态管理。在培养过程中,每学期将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合格者才可进入下一轮培养计划,不合格者将退出培养计划,不再参加学习拓展培养计划。考核方式及内容由教学处和中医肿瘤学教研室联合制定。凡考试作弊者、医学专业课成绩不及格者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

纳入培养计划的学生,五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中医肿瘤方向班的课程,如选报中医肿瘤学方向班的学生,对已修的课程可申请免修。七年制学生在本科阶段重点进行中医临床实用技能的培训。从第九学期开始,要求跟随导师组老师临床随诊学习平均每周至少8学时,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可选择肿瘤学方向,重点培养科研能力,在不影响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要求每周在重点学科实验室学习时间至少达4学时,并做好科研学习笔记以备导师的检查批改,同时积极参加各类中医肿瘤学的学术讲座或会议,熟悉学科专业的前沿学术动态。

通过实施“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研读中医经典,中医肿瘤专业兴趣更加浓厚,中医理论更加扎实,中医诊治技能显著提高,促进了教师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快速提高。“中医肿瘤学方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初步成为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潘琦虹,刘端勇,张国杰.《黄帝内经》诠释肿瘤的相关要点分析[J].中医研究,2012,01:1-5.

[2]吴晓莉,雷宝智,张昊飞.《黄帝内经》关于肠道肿瘤的理论阐释[J].内蒙古中医药,2015,09:107-108.

[3]杨亚琴,韩克舜,李文虎.《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指导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4,09:109-110.

[4]潘宗奇,蔡陈浩,邓宏.《伤寒论》三阴病篇对肿瘤治疗的启发[J].新中医,2012,08:198-199.

[5]林铭堉.《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6]闫珺,李金荣,覃建雄,张广美.加味桂枝茯苓丸联合化疗对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03:169-170.

[7]李小峰.旋覆代赭汤加减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呕吐39例[J].河南中医,2015,10:2529-2530.

[8]张继峰,周学鲁,胡灏.半夏泻心汤联合格拉司琼治疗肿瘤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5,07:1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