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与自然生态

/ 2

佛寺与自然生态

温新建

温新建(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我国佛寺建筑在选址上最重视风水方面的考虑,对名山之地都有一定的格局安排和讲究,尤其是尊重自然生态景观,达到极为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佛寺建筑;自然生态;环境

【Abstract】BuddhisttemplesbuiltonsiteinChina'smostfengshuiconsiderations,themountainshaveacertainpatternoflandarrangementsandpayattention,inparticular,respectforthenaturalecologicallandscape,toachieveperfectstate.

【Keywords】Templeconstruction;Naturalecology;Environment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寺院则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我国的佛寺大都修筑精美,不仅是佛教徒聚会、烧香拜佛的宗教场所,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寺庙建筑非常辉煌的年代,佛寺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之间,其中有些已成为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

1.佛寺选址与风水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表明多数佛寺都建立在环境幽静的名山之上。名山之地从风水上讲常有好的来脉,所以对名山佛寺的叙述,也往往要从其“发脉”讲起。

浙江慈溪的保国寺所在的古灵山,是个难得的结脉处,据《慈溪保国寺志》卷一叙述:“推其发脉之祖,乃从四明大兰而下,至陆家埠过江百余里凸而为石柱山,为慈邑之祖山,转南折东崔嵬而特立者,贸山之顶也,顶之下复起三台,若隐若伏,越数百丈为寺基。……又名八面山,堪舆家谓是山乃西来之结脉处。”

兴福寺所在的虞山,也是个“灵气所钟”之地。据((虞山兴福寺))卷一叙述:“虞山为海隅之镇发脉,自北而西迤逦南迈,其首则邑治在焉,其中支最为深秀,以山形磅礴,环抱灵气所钟也。”

佛教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佛寺选址在满足佛教本身所要求的幽静和远离尘世的条件的基础上,同样注重建筑的风水环境,所以佛寺选址终以大自然和谐为尺度。寺院建筑广辟于山林,钟情于山水方滋的良好环境,这与其追求的理想是一致的。如四大佛教名山,每一处都是形胜的典范。因此,寺院建造位置的选择体现了建造者对山体形态特征和环境条件的反应。

2.佛寺建筑布局

我国佛寺建筑布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布局普遍采用纵轴式,整齐对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布局之美。佛寺的主要殿堂布置在一条纵轴线上,每个殿堂前左右各设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较大寺院还可以并列有两条或三条纵轴,在侧轴部位可以建造塔院或花园、禅房等。此外,还利用山体珍态等特殊的地理景观,如:山岩、洞窟、溪涧、潭泉、瀑布、奇石、珍木等自然要素;通过殿、堂、楼、阁、亭、榭以及山门、寺墙等与别具宗教色彩的佛塔、经幢、摩崖、碑刻等组合,形成具有宗教特色又是风景优美的园林景观。

3.佛寺环境特点

如果从自然生态角度来考察,佛教的建筑环境观,对当今的自然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很好的启迪意义。如何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由于人具有自然的属性,自然创造了人,环境改造了人,人类的历史从这个角度去讲,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古代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自然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这里天是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坚持二者的根本统一,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意研究的就是整体的协调和协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当人类遵守自然法则时,社会得享和平与安宁,而当人类违背自然法则时,就会遭自然报应,天灾人祸接踵而来。

佛寺的自然风光,通过回廊、亭榭、漏花墙、绿化带的补充渗透,信徒、香客步入景区观光,名胜游览;漫步在曲径林荫道中,潺潺细流,青青幽竹,郁郁松柏,无边芳草,与喧闹市井生活比较,清幽、寂静、安详、平和、人心得到空前的满足,忘却了烦恼。生态伦理是佛教早就倡导的思想境界,佛教徒在生活中,更积极劝导人们种树绿化,把林木资源、自然生态保护等作为具体管理准则。

佛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的双重的文化生态,对于人来说,自然环境只是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条件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而存在的。人是根据自已生存和增长的需要,创造有利人类生活的自然和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佛教界提出了由“以人为本”回归“以众生为本位”……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可以说,佛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发达了生态环境伦理学。

4.结语

我国佛寺建筑在关于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环境方面,千百年来凝聚了人类的深沉智慧,形成独特体系,表现出持久的内在生命力。

值得指出的是,与中国佛寺建筑相比较,在西方,发现和认识自然美,曾是很晚的事。在文艺复兴以前希腊、罗马的文献典籍中,言及自然美的,犹属风毛麟角。西方最著名的古代建筑典籍,罗马时代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在建筑选址与规划设计的论述中,谈到过空气、阳光、温度、风、水及地理条件,却无一字提及自然景观,当然更说不上审美观及艺术处理了。至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权至上,使人们更把山、泉、湖沼、树林、森林看成为恶魔所造,在一片愚昧黑暗中,既无人性的自觉,自然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参考文献

[1]程建军,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09-15-876

[作者简介]温新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