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陈玉英

陈玉英广东省兴宁市宁中中学514568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式学习更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得出过程,而不单纯是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展现给学生一个有趣的故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与地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经过一定的案例积累和地理知识的增长,学生会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他们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就逐步提高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设问导思,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开疑问中习得知识。例如,在讲“长江”的流量时,结合学生原来就已经掌握的知识,即“河流流域范围内的降水量大,河流的流量就大,相对应的水位就会升高”,提出问题: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和1954相比是差不多的,但是1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的水位高出近一米,造成了特大洪涝灾害,试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主动地去思考,达到了教师提问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强化学生的探究热情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的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一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做到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了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拓展探究学习内容

传统教学中,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记硬背,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这些内容有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学生所要探究学习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可通过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启发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你们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代替它呢?……这些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四、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和空间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重视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入点,多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设计“生活化”的情境,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体验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科学知识,充分展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无究魅力。

五、科学划分合作探究小组,有效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应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是在既合作又分工中完成工作的,若离开了合作,几乎一事无成。因而,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交流合作,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能发挥个性,又能相互配合、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本身的需要,我将全班同学按两种模式来划分小组:第一种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座位情况,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前后排的四人为一小组;第二种方式是先将全班同学根究动手能力和学习成绩分成四个层次,然后每个层次的学生各出一人,自由组合,组成四人合作探究小组。组内各同学分工要明确,同时组内角色要周期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那么第二次就让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两种模式在探究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可由教师根据所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课堂教学任务的容量大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等灵活安排、随机控制。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积极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以便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