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针刺伤危害从而有效预防

/ 1

认识针刺伤危害从而有效预防

张伟

张伟(吉林省长春市妇产医院130111)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183-02

针刺伤是指由手术缝针、手术刀片、注射器等各种医疗穿刺所造成的外伤,引起局部组织的出血。针上所带有的细菌、病毒随着血液循环而侵入伤者的体内,造成医源性的感染。作为一种因职业暴露而造成的损伤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在临床手术中随着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梅毒患者来医院就诊、手术,加大了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危害。

1资料

手术室2010年1-12月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约80名,年龄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35岁,采取随机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针刺伤回顾调查统计数据。

2结果

其中有68名被锐器伤,发生率达85%,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刺针针护冒(30例),污染针放置不当(18例),手术缝针伤(25例),手术刀片(12例),多数医务人员未及时上报。

3原因分析

3.1从调查中发现护士针刺伤与操作者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同时,临床一线护士每天操作时由于接触了大量的注射器、输液器、各种锐利器械、玻璃制品等,因而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高。

3.2建立并实施针刺伤报告制度,一方面可为主管部门提供针刺伤发生情况及现存的针刺伤的危险因素的相关资料,使主管部门分析相关资料并及时发现及解除针刺伤危险因素;另一方面便于主管部门加强对针刺伤者管理,为其寻求专家指导,并监督针刺伤者完成监测和预防措施;此外,报告资料可为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提供法律保护的证据。

3.3自我防护意识差尽管绝大多数护士认识到针刺伤后最严重的结果是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但是对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不足。

3.4减少护士针刺伤,提高针刺伤后报告率

随着安全注射成为全球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在做好职业防护的同时有必要做好暴露后的预防工作。针对针刺伤后低报告现象的原因,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一个简便、合理、有效的针刺伤报告制度。

3.5建全相关杜会制度和法律法规

从社会层面而言,需要加强整个社会对针刺伤的关注,建立并完善针刺伤类医疗职业损伤的法律法规,使针刺伤防护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

4针刺伤的预防原则

4.1护理人员在操作与处理针头时要戴手套,这样可以避免5%感染。

4.2针头无论是否用过均按感染性处理。

4.3禁示针头与其他垃圾混放以免用于整理时被刺。

4.4使用者必须将用后针头放入专门容器内。

4.5对护士进行安全培训,提高针刺伤的认知。

5针刺伤的护理措施

5.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5.2被针刺后,立即挤压损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同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水冲洗,再用5%碘伏,75%酒精消毒创面,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并及时上报。

5.3被H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刺伤应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