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电网线路规划与设计的探讨林泽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关于智能电网线路规划与设计的探讨林泽楠

赵飞桃林泽楠

(国网聊城供电公司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电力行业得到极大发展。智能电网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项目,需要借助智能化技术,对电网线路、变电站等系统进行保护,以便于对电网稳定性及电能质量进行控制。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智能电网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的规划方式进行了总结,并从GIS技术的应用、信息通信线路的组织和设计2方面,论述了智能电网线路建设中相关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电网;线路规划;GIS技术;状态监测

引言

智能电网的实现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之所以称其为智能电网,主要是因为电网在配置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灵活,并且实现了协调性的发展。同时,在新能源应用的前提下,还能够更加准确、快捷地将其接入到智能电网中,而在使用电网时也变得更加安全与稳定。除此之外,还能够达到环保与经济性的效果。为了今后的电力发展需要,加快智能电网的实现对于我国电力系统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更好的实现我国电力整体水平的进步。

1智能电网输电线路及特点

智能电网输电线路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即采用各种智能化技术,提高输电线路规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线路的性能与效率。具有线路设计智能化、信息标准化、运行可控化、应用现代化等特点。(1)线路设计智能化。所谓的线路设计智能化,指的是智能电网输电线路规划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现代化勘测设计技术,全面实现了线路设计的智能化。借助于卫星、航拍图片,定位、激光三维测量技术等,有效建立了智能化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全面实现了输电线路勘测设计过程的智能化应用。针对基础、杆塔、金具、导地线、绝缘子等展开模块化设计,实现规划设计过程的科学性与高效性。输电线路规划设计成果,通过建设、运行实现全面应用,并将各环节技术资料及管理数据实现网络化移交。(2)运行可控化。通过对输电线路展开在线监控、数字化巡检等,针对输电线路的状态进行系统监测、评价,就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就线路故障展开科学诊断,从而实现了输电线路运行过程的全面可控化。(3)信息标准化。针对输电设备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并就输电线路相关技术、管理及工作标准进行统一协调与优化,最终形成规范化实践成果。(4)应用现代化。构建输电环节全过程、专业化、网络化、现代化共享平台,确保输电线路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行全过程的可研性与互动共享。

2输电线路规划中相关技术的应用

2.1输电线路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

(1)系统设计借助于GIS技术可以准确获取线路走廊内的地形、高度情况,结合地区开发平台,针对所获取信息加以处理,对电网雷害、大风、污秽、大雾、覆冰等区域进行准确绘制,为智能电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基本依据。(2)系统功能借助于GIS技术,可以针对输电线路所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高程加以扫描,借助于地区电网开发平台,构建输电线路GIS系统。系统包括激光扫描装置、直升飞机、地区图形开发平台构成。就激光扫描装置而言,负责对线路地形地貌三维信息进行测量,并将所测量结果进行存储;直升飞机负责提供系统作业所需的空中载体与操作系统,以装载系统所必需的仪器、仪表及人员。地区图形开发平台,采用了GIS、可视化、数据库等技术,可采集、管理、分析、统计、模拟、显示空间数据,结合地理模型分析,提供动态化的地理信息。在这些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对输电线路、设备、变电站等信息的综合管理。

2.2通信线路组织设计的应用

(1)通信线路设计的管理目标在智能电网线路规划中,需要对多方面问题进行考虑——不仅要根据地形对敷设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还要对使用材料和设备数量进行考量,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否满足线路建设标准要求,只有将这些数据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制订出质量高、成本少、安全可靠的通信线路,为智能电网线路规划设计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总的来说,通信线路在组织和安装工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倘若工作人员没有制订合理的应对措施,将会为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各个项目建设的管理人员应做好进度把控、成本控制和安全控制计划,明确每部分的工作重点,保证智能电网线路规划与设计工作变得合情合理。(2)敷设方式的合理选择在架空线路工程中,通信线路的设计起点选择很多,一般来说,会将终端杆位置作为整条线路施工的起点。在组织设计流向的确定上,可以从某一段开始,到另一端结束,也可以采取由两端到中间的方式。但在具体工程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如果线路设计选择直埋工程法,最好将施工起点设定在终端位置,或者是电缆接头处,但该种施工方式对光缆配置的精确性要求很高。相对于其他线路建设方式来说,直埋线路工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选择的架空方式也较多,既可以从一段开始,也可以选择两端同时进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施工流向进行合理选择。

2.3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规划设计

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技术为GIS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对系统的科学监测,并且能够对系统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决策。在电力企业中,系统主站是电力能够顺利运行的主要场所,所以根据不同的状态、环境参数等可以保证电力系统更加准确的运行。因此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监控,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稳定与安全的状态,保证电力系统处在一个合理的状态下,尤其是在超高压以及输变电企业中,就更加应该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加以重视。整个系统的功能也是十分全面的,首先可以对数据进行关联,在出现安全隐患时,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重要的信息,以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其次是能够随时随地掌握相应的状态信息,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就是这一模块化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状态信息的输出就变得更加直观。此外,智能化系统在进行输电线路的监测过程中,也能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这主要是在监控中心中实现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相信今后的电网线路规划会变得更加完善。

2.4做好环境勘测下的通信线路设计

相较于室内工程来说室外工程有很大的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很大。在进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线路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环境因素有着重要影响,对此,在设计线路的时候必须要将其考虑在内,遵照安全效用的原则。合理选择光(电)缆敷设方式,常用的敷设方式主要有架空、管道、直埋三种,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敷设方式,具体如下:(1)在山谷、深沟、山岭等环境下可以使用管道敷设方式,有效保证了设计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2)对于一些施工比较困难,不易穿越线路的地方可以选择架空敷设方式,可以避免穿越破坏当地原有设施。此外在在一些特殊地方,由于环境保护或文物保护等原因为了不对当地景观造成破坏,也可以选择架空敷设,不仅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不会对周围环境与经济造成过大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智能现网的输电线路规划以及设计情况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在今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这一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复杂性的特点,所以需要相关工作者进一步完善技术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方式让输电线路处在一个更加完善的状态中,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监测以及管理,这有助于我国电力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博智.10kV配电网线路的建设与改造探讨[J].科技技术应用,2013,11(10):511~514.

[2]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研究课题组.强化规划体系创新,加快规划方式转变:科学推动华东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迈上新台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