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请“秀”出自己的个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中学作文请“秀”出自己的个性

唐源

——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广西巴马县一中唐源

一、作文现状:千篇一律,索然无味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记得《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一篇针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使我至今记忆犹新:“老奶奶还没摔死啊?”因为中学生所写的好人好事必定是捡钱包、搀扶老奶奶过马路之类,以至老奶奶年年摔、代代摔,摔成了“老不死”。我校的一次语文段考,当时的作文话题是“送别”。出题老师起初还认为这些初一的新生初离亲人,对“送别”场面一定记忆犹新,定会涌现不少佳作。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大部分学生写的均是“朱自清”式的送别,千篇一律都是父亲年艰难爬上月台(或某高地)为我买橘子。出题老师不禁苦笑道:“橘子脱销了,可老师却发愁了。”如此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多年研究学生的作文,我以为当前学生作文最令人不满的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述方式雷同。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别,漠视学生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化的指导,这些都是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原因。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正轨,这样使得我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要求与束缚了生命灵性的作文教学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

二、探究本质:作文是什么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

人总是有个性的,正如世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张扬个性,抒发心声是人的本能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学生作文应是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的窗口。写作教学是要启发学生运用创造心理写出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张扬自我的个性。

十三四岁的学生,正是草尖上挂着露珠的年纪。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首诗,都是一座储量丰富的矿藏。他们个个意气风发、个性鲜明,个个怀着对生活深沉的爱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他们用心灵的彩笔抒写作文,作文更为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

三、对策:让作文插上个性的翅膀

对策一:宽容。

一是命题的宽容。常见这样的现象:命题作文写得丢三落四、空洞无物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倾诉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写学生能够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于漪老师也说过:“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钻到学生心里出题,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命题应多出给范围、给材料、给文体等限制中有开放和开放中有限制的题目,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建立起写作的兴奋灶”,从而愉快主动地去写作。

二是评价的宽容,即淡化“道统”,“宽容”另类。长期以米,中学作文的评价一直受到“道统观”的影响,潜意识里仍是“政治挂帅”的那一套,对于一些锐意创新,表现出内容上的另类,即写了“阴暗面”的作文,一些老师马上“一棍子打死”。“文以载道”并没有错,但只认当下的主流思想或传统思想为“道”,却可能是错的。用狭隘的“道统观”去判断事物,极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里已经不再把“思想正确”作为标准,而代之以“切合题意”,并在“发展等级标准”里设立了“有创意”一项,其中要求作文“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另类”思想更应该予以充分的宽容与鼓励,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抒写空间。

对策二:走进生活。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许多学生或囿于书山题海,或迷于网络世界,很难吸到社会生活的新鲜空气,也很少直面人生的真、善、美、假、恶、丑,加之阅读面狭窄,所以,人文素养自然缺乏,理性思考自然空白,远离了现实生活的文章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所做的也只能是“一凑二抄三套”。所以,作文要能够表现学生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一种外加的任务,而是一种内在的情感需求、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走进生活才能写好文章。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要引导学生作到“三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当然,这种培养引导绝不能只靠空洞的语言,还必须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入“海洋”。如把学生引入大自然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的心灵与自然、社会“对话”,培养其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再如,在校内开展时事分析,重视人物评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走出课堂,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当然需要老师多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它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感受它的价值,掌握它的特点,因为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诚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论诗:“诗者:根情,言苗,华声,实义。”写作亦是如此。

对策三:广泛阅读形成底蕴。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扩大知识底蕴,“打下精神的底子”,这对学生的写作乃至终身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当代的中学生作文,往往写得索然寡味,语言贫乏,词汇量小,反映了知识面窄、孤陋寡闻的问题。

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于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我的一些做法是:

1.摘抄重要、精彩部分,有助于欣赏水平、思辩能力的提高。

2.指导学生剪录。有关报纸资料的积累,有助于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写、评、答,启发文思,锻炼写作。把握作家思存生活的方式、角度,提高综合素质。

四、特别注意的问题

1.只“关注自我”易落入个人狭小的圈子,忘了关注外部世界,有真情实感,少了真知灼见。

因为关注自我,可能是单纯的自我表白,涉及的情感又多是生活的肤之痛引起的苦闷、压抑、反叛等,“自我”的圈子极小,表达喜空灵,不求实际,这就沦为自我抚慰,就只能是“小我”的自视、自足、自怜、渴望、忧虑、欣赏、热爱、追求等情感,避开了与社会内容的碰撞,没有思维内质,显得苍白无力。

2.不要以“小我”而冷落了“大我”,注入些理性,充实精神。

当前我们强调个性,张扬个性魅力,会不会因“小我”而忘了“大我”,所以,“创新作文”要特别注意注入理性,充实精神。如果能将单纯的自我表白提升到对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留意感悟,提升到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的议论品评,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注,这样的“关注自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文”,才有真正意义可言。

“文无定法”,但“文章有定律”,必须郑重指出的是,个性必须在尊重作文基本规律上发展,防止出现诸如思维求异却不合文意,大胆想象但不着边际,语言独特却佶屈聱牙的现象,否则就有矫枉过正之嫌。比如,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而在于选择一种展现学生才华的最佳形式,长于形象表达的,可以记叙抒情;善于雄辩说理的,可以议论杂感。因此,必要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体,并熟练把握,以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另外,还有语言和思维的引导等,都需教师用心思考,悉心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