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应因课程而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应因课程而异

孟媛

青岛旅游学校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信息化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在当前各学科教学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对信息化工具存在着滥用的现象。本文就结合实际分析了信息化工具在教育中的“滥用”现状,提出教师应该“因课而异”,提高工具运用的整体水平,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工具课程教育教学

信息化工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运用改善了传统教学信息功能弱、个性化教学功能较差等多个方面的局限,在多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在造成了信息化工具过度使用现象的出现,很多教师过于依赖于这种工具,并没有根据课程的差异来区别使用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信息化工具应有的功效。

一、信息化工具的“滥用”现状

信息化工具具有教学方式多样、内容形象生动等多个方面的优点,教师可以利用电脑、电子白板、手机等不同的多媒体工具以及互联网技术打造高效的课堂,链接课内外教学,从而推动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但是在当前的背景下,存在着明显的信息化工具“滥用”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信息技术含量,忽视教学本质。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化工具时,片面追求技术投入,过度的在画风和画面上投入技术设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这种追求提高了展示课件制作的美观性、艺术性,但是忽略了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融入其中,造成技术运用与教学目的相背离,影响了工具的运用效果。

信息载量过大,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信息化工具能够载入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教师可以引入互联网上的资源充实现有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追求软件的同步应用,忽视了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并没有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现有学习现状、学科的实际教学需求、课标的要求甄选内容,只为使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及课下作业的软件,只为用了软件而设计,却造成了信息载量超负荷的现象,造成信息载量出现过度的现象,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的不知所措。

部分教师漠视课程差异,在教学手段的利用上较为单一。每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差异动态性地利用信息化工具。但是目前很多教师都缺少这种随机应变与课程分析的能力,将信息化工具的运用等同于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能灵活地展现课程的精髓,教学水平也因此无法得到提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部分教师在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上存在着盲目、过度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有着直接性的联系。

二、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对策

信息化工具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更多的生命活力。应对当前信息化工具在运用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树立“因课而异”的设计运用原则,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准,提高对信息化工具的利用水平。

1.分析课程,把握运用需求。

不同的课程对信息化工具的运用有着不同的需求,在运用这一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各门课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找准运用的关键,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

2.结合需求,选择适合工具。

每个学生都有着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其学习能力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在实际教学与信息化工具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从而选择相对应的工具,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的整体水平。

3.合理拓展,提高运用价值。

信息化工具的运用能够打造拓展性的课堂,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但是也容易诱发课堂内容过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对比,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拓展,从而实现思维的发散,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例如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对话、文本内容,有选择性地引入英语电影片段、美剧等多元化的素材,介绍学生在课下灵活运用“人人视频”或者是“百词斩爱阅读”等软件工具。在应用的过程中动态跟踪学生的反应,让英语课程对信息化工具的利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把握课程与信息化工具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工具运用的整体效果。对此,教师应该加强对不同课程的灵活分析,结合学生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道具,让信息化工具成为教育教学的一把利剑,推动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荆睿丽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的负面效应与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3:122-124。

[2]储剑锋向内看:智能时代的“去智能”修炼——远离“过度化”依赖,重振“内本化”成长[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8,08:80-81。

[3]张艺蒙.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15,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