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对地方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对地方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毛彦琴

毛彦琴

[摘要]产业集群是伴随着地方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环境出现的一种全新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出现能够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优化升级对于解决经济发展内外不良问题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对由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升级对地方的经济管理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地方经济产业升级影响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长久以来所坚持的经济增长机制以高投资、高污染为代价,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加上有的地方经济以加工出口为主,导致其出现经济发展内外不良的问题,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使其优化升级,而产业集群的出现恰恰是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的开始。

一、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地区一群在经济业务上相互关联且地理上相互接近的企业、厂商、服务商及机构构成的经济群体,其本质上是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地理上的集中性。所谓集群,就字面意义上来讲就是集合到一起的群体,因而产业集群首先具备的就是在空间地理方位上的集中,由于在地理上的集中,才能实现各企业、厂商等之间的信息共享、分工合作和知识外溢。通过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才能使产业集群产生规模经济优势。因而,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是空间地理上的集中;二是经济业务上的关联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部门在业务上都是存在一定关联性的,如同属于一条产业链上的不同生产环节,或是共同从事一项技术开发项目。例如,有关啤酒产业集群,就可能包括粮食收购厂、酿酒厂、酒桶生产厂、啤酒销售商等众多企业,这些企业在经济业务上都是有关联性的,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复,从而使地方的啤酒从生产到销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个产业体系;三是资源要素的共享性。这里的资源要素既包括有形资源,例如生产设备、运输设备、通讯工具等,也包括无形资源,例如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品牌等,这些资源在产业集群中的共享能够降低集群中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技术引进成本,促进了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将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产业集群所具备的这些特征使其与其他企业集群区别开来,成为一种全新的产业组织形式。

二、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

产业集群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下随着区域工业化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组织产物,其形成及时地方经济在发展中不断优化组合经济要素的结果,也是地方经济产业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自发集聚到一起的结果。随着经济生产分工的不断加深和经济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越来越困难,为了降低技术成本,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经济产业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逐渐聚集到一起,并最终形成联系紧密、协同生产的地方产业集群。对于地方经济来说,产业集群的形成会提高整个地方的劳动生产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地方经济运行质量。一旦产业集群在地方形成了健康发展模式,就会在地方经济中形成良性循环,让地方内参与到产业集群中的经济体都能够享受到集群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从而促使地方产业结构发生优化升级。

由此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是促使地方产业升级的关键。当地方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地方产业结构才会出现优化升级。升级后的产业结构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和地方经济之间是通过产业升级来连接的,那么产业集群能够实现产业升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地方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相同或相似经济特征的企业在同一地区的集聚能够提高地方企业对供应商的合作谈判能力,并且能够在地方上形成专业化的产品市场,从原料供应到最终产品的销售,整个市场都掌握在产业集群手中。同时,产业集群还能够不断引入高素质人才,使集群中企业的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并且产业集群还能实现信息的共享,使集群中的企业能够抢占经济市场先机。而这些优势加起来就使得整个产业集群具备了较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市场中的占领份额也会不断增大,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二是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创新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通过产业集群会催生新企业,集群中信息的共享、技术人员的交流以及专业的产品市场,这些都是产生新企业的摇篮,而新企业的诞生对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体现在技术的创新上,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密切,而通过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就有可能促进产业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集群内的企业技术水平;三是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地方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相互之间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作为对手,企业为了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不断革新本企业的技术,提高服务水平;作为伙伴,双方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合作又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再者,通过合作竞争,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也会得到升级,产业结构内部的分工更加专业,相互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更加密切。

三、对地方经济管理的影响

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升级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内外不良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促使其推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地方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时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对地方经济管理层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经济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而管理者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的发展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后,集群中的企业需要有一个较为强大的协会组织来对各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并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联系,这样才能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也才能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优势的发挥。当前我国很多地方虽然形成了产业集群,但缺少强有力的行业协会对集群中的企业进行管理,这就使得这些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信息交流不及时,无法将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发挥出来,有时还存在两个经济业务完全相同的企业在同一个产业集群中的问题,这就使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不利于集群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此,地方政府在对产业集群进行经济管理时应该根据集群的需要为其寻找或建立强有力的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协会组织来加强集群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对集群内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使其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结果,对于其中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都应该是市场自发配置的结果。这样通过市场选择出来的经济要素配置才是最适合和最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但目前国内很多经济开发区的经济资源配置都是人为配置的结果,地方政府或开发区的管理部门为了吸引企业家落户不惜降低土地价格或采用赠送的形式,在这里集聚的企业不是由于科技水平和市场优势,而是由于劳动力或土地等要素的成本优势而集聚起来的,这样形成的产业集群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优势是不可持续的。由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廉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市场中仅仅具有成本优势,这样赢来的市场份额只是片面的、短暂的。一旦,其他因科技水平集聚到一起的产业集群参与到市场竞争来,原来的集群所占有的市场优势很快就会被科技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所替代,从而失去了产业集群的最初目的,也更不用说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了。因此,地方政府在对产业集群进行经济管理时要加强对地方经济生产要素的管理,让其在市场中自由地流动,自发地进行资源配置,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三)为了使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创新优势能够发挥出来,其所在地区应该有较多科研部门,为集群内企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但目前我国很多经济开发区内并不存在很多科研机构,更说不上产学研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地方政府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增加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经济企业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对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等,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区域的科技水平的提高。

结语:

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弊病,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产业集群作用的发挥仅仅依靠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的调节,支持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规帮助,这样才能使地方产业集群的集聚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注:

[1]郑宇梅.集群文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发展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3(02)

[2]李海秋.高品质集群企业迁移意愿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濮院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3(03)

[3]杨丽君.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河南新郑大枣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04)

[4]徐卡高,李旭红,任海玲.浙江省产业集群对外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与风险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2013(04)

[5]王建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以巩义市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6]方文超,马怀礼.安徽省驱动产业集群空间变迁研究——从2002年到2010年[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7]王发明,孙媵云.空间集聚:嵌入地域发展的创意产业集群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8]蒋珩.武汉城市囤特色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以"汉口北"为例[J].城市,2013(03)

[9]牛似虎,王刚,张世辉.基于港口群的辽宁沿海经济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