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育特色资源,开展历史特色教学——仙师中学开展“知青文化”历史特色课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挖掘教育特色资源,开展历史特色教学——仙师中学开展“知青文化”历史特色课的实践探索

张可忠

张可忠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仙师中学364117

龙岩市永定区仙师中学曾为立新知青场,先后有103位来自厦门和永定的知青在此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艰苦岁月,知青返城后在此复办中学。今天学校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直保留了那座知青楼、那口渔塘和近二十亩耕地。如今,知青楼已被辟为“龙岩市永定区知青纪念馆”,展出来自区内各地知青点的90多幅图片和上百件实物,再现了当年知青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场景。2009年7月,知青纪念馆被命名为“龙岩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基地”。而当年知青劳作过的耕地和渔塘,被永定区委区政府命名为“龙岩市永定区青少年生产劳动实践基地”。

该校教师挖掘独特的知青文化元素——知青史、知青楼、知青田和知青塘,开展历史特色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一、感知知青奋斗史,获取精神力量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知青纪念馆和生产劳动实践基地、听知青讲座、开设《历史不会停下前行的步伐》校本课等,让学生了解知青的奋斗史和学校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学习知青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获取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精神力量。

1.参观知青纪念馆。

在一楼的实物展区,教师讲解各类工具的名称、用途,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劳动知识;引导学生翻阅馆内存放的《知青日记》,了解知青当年的心路历程,获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二楼的图片展区,教师讲述图片背后的感人故事:在“知青修电站”照前,教师讲述当时正值冬季,但知青们不畏寒冬,跳进刺骨的河中搬巨石修大坝,一站就是半个小时。学生看着照片,七嘴八舌议论开来:“他们就穿一条裤衩,不会冷吗?”“应该只有十六、七岁吧!”“哪来这么大勇气呢?”……教师适时引导:“是啊,他们只比你们大二、三岁,但他们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寒冬冷水、饥饿劳累。同学们,今天你们不愁吃不愁穿,只管读好书,但是只要作业多一点、题目难一点、压力大一点,有些同学就直喊苦直喊累。你们在学习上所谓的苦和累,对当时的知青来说那是一种能坐在教室里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幸福,你们美好的学习时光是当时的知青们所渴望的。所以,同学们是不是该好好珍惜今天的学习时光啊?!”教师的点拨唤起了学生直面困难、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力量,也增强了他们珍惜美好光阴的意识。

在“厦门知青黄美妙烈士”照前,教师讲述这位梳着牛角辫、脸上挂满微笑、正值19岁花季的漂亮姑娘为了扑救森林大火、保护集体财产而永生。学生听后对她肃然起敬,决心从爱护学校财产做起,自觉爱护公物。

在知青“载歌载舞”、“篮球赛”、“学习”等图片前,学生感叹知青在高强度的劳动之余依然保持着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看着一幅幅图片,听着老师的讲述,学生们顿感全身有阵阵的热流在涌动,获取了极大的精神力量。

2.参观生产劳动实践基地。

学生站在基地,联系展室中的图片,仿佛看到了知青当年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场面。在基地种植的作物旁,教师向学生介绍种植、栽培等农业技术,接着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今天;劳动是人生最重要的活动,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我们应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创造财富,创造幸福生活。

3.听知青讲座。

知青讲述当年的艰苦岁月:当时,这里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粗粮,干的是重体力活,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即使手脚磨起泡、肩膀挑肿了也照样干活……

教师总结:艰苦的劳动、苦难的生活培养了知青愈苦愈强的奋斗精神。返城后,他们凭着在知青场锤炼的顽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锐意进取,建功立业,谱写了自己人生的光辉篇章。

接着指出:吃苦耐劳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不能吃苦,不肯吃苦,是不可能获得任何成功的。能吃苦、肯吃苦、多吃苦的人终将比怕吃苦、少吃苦、不吃苦的人收获更多。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我们也应“苦心志,劳筋骨”,打造吃苦耐劳的精神。

4.讲授历史校本教材《历史不会停下前行的步伐》。

《历史不会停下前行的步伐》是一本集校史和学校特色文化的历史校本教材,我们把它安排在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渗透讲解,侧重讲述知青的奋斗经历和心路历程,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1)在课堂上,教师讲述知青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山下乡的苦难经历,使知青非常了解百姓疾苦,立志奋发图强,让人民幸福,让国家富强。

教师联系讲解:2012年十八大后上任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为知青出身。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他们敢于历史担当,敢于时代担当,(敢于)对国家前途担当……他们的知青经历,让他们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有很好的理解——本身经过磨难,家庭有过起落、有过历练,与他们这种风险担当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立新知青场的知青正是以这样的担当意识,务实工作,开拓创新,从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结出累累硕果,造福人民。在政界,从立新知青场走出了一位在中央任职的正部级领导、一位厅级领导和四位处级领导;在军界有任职于澳大利亚国防部的参赞;在学界有厦门大学教授吴荫东;在工商界有罗志凯、翁新杰、李月华等。学生对这里出了那么多人才赞叹不已且倍感骄傲,决心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在课堂上,教师讲述知青不忘滴水之恩、重情重义的故事。

知青扎根农村,与善良纯朴、待人宽厚、富有同情心的农民打成一片,思想上深受农民的感染熏陶,生活上得到农民的悉心照顾。对此,知青没齿不忘,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常回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关心第二故乡的发展和农民兄弟的生活。我们讲述早已身居要职的一位厦门知青,为报当年一位农民的一餐之恩,一直在关心这位农民的病情和家庭生活,并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解困的事迹……接着引导: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更是人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优秀品格。然而,我们一些同学在相对优越的成长条件下变得自私冷漠,一味索取,不知回报!我们应该常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做一个懂感恩、愿付出的人。教师结合知青故事的讲述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学生在了解了关于知青的历史文化元素后,历史教师进一步讲述学校的办学宗旨——”挖掘弘扬知青文化,培育社会优秀公民“和办学特色——”构建知青文化、客家文化、学校文化交融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文化底蕴,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体验知青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真实的教育来自于生活,真实的感悟来自于实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强调了做的重要性。该校教师认真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真谛,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编演知青题材的话剧、开展“走进身边的知青”调查访问、担任义务讲解员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该校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劳动实践基地,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开设了“水稻种植”、“花卉种植”、“养殖”等实践课程,指导学生种植水稻、花卉,养渔,学习播种、施肥、收割、修剪等农事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乐意。他们改换学习环境,来到田间地头,亲近大自然,呼吸泥土的气息、花草树木的芳香,动动筋骨,学习不同于课本的劳动知识,心情特别舒畅。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教师满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劳动实践相较于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劳动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都加强了自律,逐步养成了勤俭节约、不乱花零用钱、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劳动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从而从心底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劳动实践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学生在思想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在劳动中也掌握了一些农事知识和必要的劳动技能,提高了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家长乐见。他们知道:孩子生活条件好了,怕吃苦,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家里,基本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逃避劳动,不会劳动,对农事知之甚少,五谷不分。因此家长们都很赞成孩子在校的劳动实践。更重要的是,家长发现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后,综合素质提高了,思想更成熟了。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培养学生包括劳动技能在内的各种技能,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倍受宠爱,如果不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是非常有害的。该校历史教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编演话剧。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知青故事》编演话剧并在文娱晚会上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参与。话剧表演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了合作精神。

3.调查访问。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身边的知青”的社会调查活动。“上山下乡”期间有不少知青插队落户到农民家里,因此,学生容易找到调查对象。教师事先拟好调查内容,让学生分组进村调查,亲身了解、体会知青的心路历程。学生因此得到了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4.担任义务讲解员。

教师举办演讲比赛,选拔、培训义务讲解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介绍馆内的图片和实物、学习礼仪知识等。如遇课余时间有人来参观纪念馆,学校也让他们讲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学校的知青历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开展历史特色课活动对于学生感知、体验知青生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弘扬知青精神,传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挖掘知青文化内涵,让这一课程资源发挥出更好更大的德育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