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在自由与限制之间进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作文在自由与限制之间进行

刘桂玲

河南虞城县大侯乡营盘中学刘桂玲

作文要表达真我,写出自己,这就是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具体说就是:作文应该做到有什么写什么,根据自己的感知及想象,能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述自己的意思及情感,这体现了作文的自由性。而我们的现状则是,学生必须根据教材、教师或试卷指定的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去完成作文,有没有东西可写,愿不愿意写,都必须写出来。这又体现了作文的限制性。“自由性”和“限制性”显然是一对矛盾。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和面对作文的“自由”和“限制”呢?

我们呼唤作文自由,倡导张扬个性的作文。作文的个性化是学生通过自主表达,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学习活动,我们不能把习作理解为作文知识的认知及语言的习练。换句话说,写作技巧是为文章服务的,让作文走向自由,就是让作文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学生是作文的主人。

然而,学生习作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基本上可做到作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学生习作则基本上是让你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让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这里面有教材的要求,教师的要求和评分标准的要求,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这些要求去做。无疑,这些限制“避免不了带来学生“做假”或作文程式化的后果。但是,设想取消这些“限制”又是绝不现实的,让缺乏作文基本知识和自律能力的学生去任意写作,这是违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果真如此,恐怕没几个学生能写出好文章来。

作文必须走向“自由”,而“限制”又摆脱不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限制”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在“限制”的框架里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自由”。为此,我们必须在思想和方法上做一些转变和调整。首先,由侧重课堂指导向侧重课外指导转变。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先对事物认识,再由认识到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即学生必须对现实生活的某一事物或某一事情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知后,才能将胸中积累的这种感受和认知转化为语言文字。所以作文应更多地关注生活,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了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与真诚感悟,才能在各种各样指定的范围内从容应对,自由自在地写出文章,厚积薄发。因此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并不断地把生活感悟积累起来。

其次,由侧重研究怎样“教”向侧重研究怎样“学”转变。

作文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一篇文章的诞生过程,应是教师设置情境,学生产生表达冲动,经过回忆、想象、比较、分析、选择、整合、交流、修整等系列综合活动的过程。文章的材料必须自己选,表达方式要自己定,学生觉得无材料可选时,表达方式使用不恰当时,教师可提出意见与之交流。

另外,为使学生习作更进一步走向自由,在诸如习作要求的设计上,作文的批改与测评上都要突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禁锢,进行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