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心对健康体检人员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体检中心对健康体检人员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

杨秀马果丰

杨秀马果丰(南充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637000)

【中图分类号】R19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381-02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MedicalLtd的成人超声骨密度仪,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12月12697名健康体检人员桡骨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骨密度正常率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女性为6.17%,男性为5.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0-29岁男、女性均有骨质疏松发生;骨量减少女性、男性均多见于60岁以上者;该人群中骨密度正常者占60.25%,骨密度异常者占39.75%;其中骨质疏松症占5.8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骨密度异常率较高,存在骨质疏松症的危险,科学合理的工作和生活可以促进改善人体骨骼系统的代谢和功能,增加骨密度。

【关键词】健康体检骨密度超声检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桡骨骨密度测定的人员共计12697名,分为5组(20-29、30-39、40-49、50-59、60岁以上),具体见表一。

不同年龄及性别分布表1

1.2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MedicalLtd的成人超声骨密度仪,使用T评分,骨密度测定仪每日测1次设备附带的骨膜,其长期变异系数<l%。检测步骤:(1)调试仪器;(2)输入受检者的姓名、性别、种族、出生年份、臂托、身高和体重等相关信息;(3)受检者取坐位,用乙醇清洁被测者左(右)桡骨,涂抹适量的超声偶合剂后将右(左)桡骨固定。(4)整个操作过程由骨密度仪自动完成,自动图像处理。

1.3结果判定标准骨量情况的判断标准为T评分,T值为受检者强度指数高于或低于参考年轻成年人的平均值的偏离数值,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强度指数为超声振幅衰减和声速的总和,此数据由仪器直接测出。参考年轻成年人的平均值为受检人群强度指数的平均值的统计数据。按照中华医学会2004年发布的骨质疏松临床诊疗指南定义:T≥-1.0为骨量正常;-1.1-2.4为骨量减少;T≤-2.5提示骨质疏松[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女性骨密度正常率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人群中骨密度正常者占60.25%,骨密度异常者占39.75%,其中骨质疏松症占5.85%。男、女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检测结果,具体见表2(男),表3(女)。

男性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测量结果比较[n(%)]表2

女性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测量结果比较[n(%)]表3

3讨论

本次体检人员中,以在职及机关事业单位中占大多数,年龄大于60岁以上者仅为1160人,占9.14%,其余年龄均小于60岁,共11537人,占90.86%,检出骨密度异常者5047人,占39.75%,主要以骨量减少为多见,说明大部分在职及办公室工作的健康人群骨密度值偏低,存在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本次统计结果提示:①骨密度异常者并非中老年人多见,在20-49岁的人群中,骨量减少甚至患骨质疏松症者并不少见,且女性的异常率显著高于男性;②随着年龄的增大,男性、女性骨量正常率逐渐下降,符合骨质结构随年龄增长而发生骨质疏松改变的病理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③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引起骨量丢失的因素非常复杂,研究表明,主要与性激素分泌减少致骨代谢紊乱、消化吸收功能差致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户外运动减少、维生素D受体基因变异等因素有关,与体重、年龄、饮食及生活方式有关。早期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因此骨密度检测就成为确诊的重要客观依据。

综上,虽然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发生于不同年龄段,但合理的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改善人体骨骼系统的代谢功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其发生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红,马程明,等.廊坊市1128例人群指骨骨密度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6(4):409-410

[2]章振林.骨质疏松诊断与骨密度检查报告的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