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应用中的实例讨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中医中药应用中的实例讨论研究

胡玉中

胡玉中

常德市西湖区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921)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2-94-01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历经沧桑,中医药现己几度变迁,各大流派分主沉浮,对医学中方剂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上古治病,始于单味药,进而由单方(单味)治病的过程中发现,将数味药合并在一起治疗比较复杂的疾病,其治疗效果远优于单方应用的疗效,这就是后来人们大多应用的复方来由。中医治病从单方到复,这是经验的丰富,科学的发展,历史的必然,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要因此而否定了单方的实际用途,必须以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单方与复方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临证对于病证单纯者,则应以单方治之,病证复杂者,则应以复方治之。在特殊情况下,对于复杂的病证亦可酌情采用单方治之,即以单方小剂先治其标或先治其本,先解决主要矛盾,再各个击破。其间奇巧之法,用药之妙,全在临证变通,师古善变也。

2007年-2011年间收集了院内单方、复方实例进行处方分析研究。

例一,2007年3月18日,患者刘英清,女,26岁,医诊断:缺乳

R:炒麦芽20g、甲珠10g、茯苓10g、通草10g、王不留行15g、3副。

此方中“炒麦芽”用于“缺乳”显然有悖常理,患者需要催乳,而医生却用了回乳的“炒麦芽”,应改用“生麦芽”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方中的通草与王不留行属超量使用,甲珠10克也过量。

例二,2008年10月16日,患者吴金玲,女,24岁,医生诊断为“癫痫”

R:石昌蒲10g、桃仁10g、夜交藤15g、远志10g、法半夏10g、柏子仁12g、酸枣仁15g、茯苓15g、龙骨15g、丹参15g、首乌15g、甘草15g、朱砂1.5g,5副

此方中“朱砂”应水飞研未冲服,且剂量为0.3-1.0/日,本为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久服,以免发生汞中毒,且肝肾功能不正常者要慎用。方中用1.5克明显超量。

例三,2009年10月13日,患者彭铁刚,男,30岁,医生诊断:乙肝(脾虚型)。

R:柴胡10g、当归12g、板蓝根30g、炙黄芪40g、白芍12g、垂盆草30g、四君、山药20g、贯众10g、郁金15g、麦芽15g、香附12g30副。

乙肝脾虚型患者治疗药以“逍遥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为宜,此方中“四君”所具方法有悖处方书写规范。方中“贯众”功能为杀虫止血,清热解毒之品,且有小毒,不宜长期服用,本品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例四,2010年10月24日,患者张桃香,女,59岁,医生诊断为“肾虚”。

R:杜仲15g、桑蛸10g、细辛4g、犬片15g、独活15g、益智仁10g、六汗15g、骨碎补15g、附片10g、乌梅10g、山药15g、甘草5g5副。肾虚分肾阴虚与肾阳虚,阴阳两虚三类,从肾虚的病理上讲,肾阳虚的同时亦可见肾阴虚,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原则,该诊断未辩证而统称肾虚。

此方配伍即不是补肾阴,肾阳之方,又非双补肾中阴阳之药,且无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方中收涩药乌梅用之欠妥(功为: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细辛为辛温解表药,独活属祛风湿止痛解表之品,且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之证,用量3-10g。

例五,2011年9月16日,患者刘美英,女,67岁,医生诊断:“高血压,冠心病”。

R:白芥子18g、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2g、乳香5g、青皮10g、甘草5g3副。

此方中君药“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有保肝,利胆,降血脂作用,同时,有镇静抑郁作用,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两者共为臣药。枳实破气肖积,化痰除痞,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两者药理作用有明显的升压效果(属于严重不合理用药),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三者共为佐药,甘草缓和药性,解毒缓急止痛为使药。

例六,2011年11月11日,患者祝国杨,男,41天,医生诊断“口腔炎”。

R:种光参20g(磨服)1.0/日二次。

白参或生晒参因引进外来品种而叫种光参,其作用为: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一般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谒,心源性休克等治疗。中医理论认为:口舌生疮(口腔炎)属,心火亢盛之证,婴幼儿(41天)本无气虚阳虚之候,此方中用种光参有悖医理与生理。

结语:

中医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和中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工作的审方发现以上实例,研讨和反思如下:

不管是医者使用单方或复方制剂治疗,都必须辩明证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基准,认真准确地用好每一个方,每一味药,随着国家对中医中药人才的重视和关怀,我们每一个中医药工作者都做“大医精诚”,尊重实事,尊重科学。